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我國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現代化標志, 為此國家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農村發展, 縮小城鄉二元結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 遠離家鄉的人對鄉村的記憶逐漸模糊, 他們日夜思念家鄉, 渴望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園。留住鄉愁成為了激勵人們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動力, 留住鄉愁方能實現鄉村振興。
1 鄉村振興背景下留住鄉愁的時代價值
傳承鄉土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 城市發展使農村固有的面貌發生變化, 年輕人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離開鄉村, 定居他鄉更多是對家鄉的思念。鄉愁是對故土家園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事的眷戀與回憶, 留住鄉愁是為了從中獲得鄉土文化中獨有的情愫, 它涵蓋人們所熟悉的生態環境、各地方言、節日習俗、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鄉愁表達了游子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文化歸屬, 正是這種對鄉土文化由衷的、廣泛的認同才產生了對家鄉文化價值的肯定。留住鄉愁可以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 激勵人們回到鄉村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
教化民眾, 保持高尚追求。鄉愁是對故園那人、那事、那景的回憶與眷戀, 它所承載的文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印記, 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進入了新時代, 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刻。然而, 隨著科技發展, 許多地方充斥著低俗文化, 正在侵蝕青少年的心靈。為此, 要不斷加強人們的德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鄉土文化是幾代人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 有很深的情感基礎, 以它作為德育載體, 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理解和認同。
改善人際關系, 凝聚鄉村力量。城市的生活環境吸引著農村人口, 農村大量年輕人單向流動到城市里, 年邁父母與年輕子女之間的親情關系因缺乏彼此的關心與陪伴而越來越淡薄?;ヂ摼W發展使人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睦鄰友好的傳統逐漸沉默, 這雖然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但它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背道而馳。鄉愁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是世世代代農民生活的獨家記憶, 可以將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們凝聚在一起, 全社會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睦鄰友好的局面。
2 鄉村振興背景下留住鄉愁的困境分析
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宜人的環境是人生存空間載體, 然而城市化發展讓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威脅。對于大多數人來說, 鄉村良好的環境在他們的鄉愁記憶中居于首位。改革開放40多年來, 城市化、工業化發展使國家經濟蓬勃發展, 同時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城市化建設的需要, 人們砍伐了大量的樹木, 鄉民為了早日脫貧, 過度開發自然中的資源等, 一系列不合理的活動破壞了鄉村原始面貌, 使鄉土文化碎片化、鄉村形象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古村落的保護不到位。近來, 巨大的生活壓力讓人們越來越向往田園般的生活。古村落憑借其神秘、純天然的優勢俘獲了人們的芳心, 成為人們暫時逃離城市巨大壓力、享受生活的世外桃源。古村落作為旅游資源雖然為當地的居民和財政收入做出了貢獻, 且挽救了逐漸消失的古村落, 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 不良開發商對古村落過度開發, 改變了其原始面貌, 導致古村落遭到破壞。
鄉土文化產業與人才隊伍的缺失。鄉村文化是當地人們智慧的結晶, 體現著世世代代人們的生活氣息。傳承鄉土文化需要有相應的鄉土文化產業和人才隊伍, 依靠他們的智慧講好鄉土文化故事, 讓鄉土文化代代相傳。然而, 由于人們的思想觀念、能力等因素導致鄉土文化只是碎片化地留在人們記憶中, 且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向往, 當地的許多年輕人“逃離”了養育自己幾十年的地方, 留在鄉村的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人, 雖然他們了解鄉土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 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
3 留住鄉愁的路徑及其對策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同時發力。留住鄉愁需要加強對人們的教育, 為重構鄉愁提供動力。首先, 學校要提高教師隊伍的鄉土文化修養, 要求其結合當地鄉土文化開設有關課程, 逐步提升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其次,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家長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同時也要給孩子講好鄉土文化故事;最后, 社會要形成一股良好的學習氛圍, 政府要以人們樂于接受的形式來宣傳鄉土文化, 講好鄉土文化故事, 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在保護中開發鄉村文化產業。一個地方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須要有產業來做支撐。隨著城市化發展, 許多農村變成了空心村, 面對這種困境, 最主要是保護和發展當地的文化產業。首先, 政府要提供足夠的資金開發當地的文化資源, 這樣不僅能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吸引年輕人返回到鄉村。其次, 要把了解鄉土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 成立一支專門研究各地鄉土文化的人才隊伍, 給予他們相應的指導。最后, 把發展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 以鄉土文化為主題, 開發懷舊生活與現代生活氣息相結合的旅游產品。通過打造懷舊記憶旅游產品, 讓人們重拾兒時記憶, 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懷舊情感需要。
進行科學合理的鄉村規劃。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 需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理念, 科學合理地對鄉村進行整體規劃與布局。首先, 要因地制宜地進行鄉村建設, 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 留住人們兒時的記憶;其次, 在不損壞鄉村老舊建筑原始面貌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修繕復原, 同時新建一些仿古建筑, 新老建筑融為一體, 不僅達成文化氛圍與鄉村環境的契合, 而且構建出新的文化空間。
留住鄉愁、建設美麗鄉村是時代的需求, 傳承鄉土文化才能堅定文化自信, 實現鄉村振興。但是, 由于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農村振興任重而道遠, 農村真正實現現代化的路還很漫長。因此, 全社會要共同努力講好鄉土文化故事, 讓家鄉永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作者:孫瑾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