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 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助推力。少數民族文化振興, 要做到形神兼備, 致力于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要重塑現代性, 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創造的轉化;要將少數民族文化自覺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融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黨的重大決策部署, 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 描繪戰略藍圖, 抓好頂層設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 強化規劃引領。毋庸置疑, 文化建設、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之義, 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鄉村振興, 文化先行。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少數民族文化振興需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形神兼備, 致力于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二是重塑現代性, 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創造的轉化;三是少數民族文化自覺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融合。
1 形神兼具——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明史, 積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 最終傳承下來的是文化精髓, 我們稱之為民族的“根”與“魂”。而文化遺產則是延續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 是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 是民族歷史發展的最好見證。
物質文化遺產, 諸如古鎮古村、歷史遺存、重要史跡等以實物、有形的形式保存下來, 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氣息, 彰顯著多彩的文化特色, 散發著無限的文化魅力。非文化物質遺產則蘊含了更多的文化理念、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它是一種活態文化, 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以無形的形式長期保存下來, 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只有將物質文化遺產之“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神”相融合, 將靜態的物質形態與動態的文化內核相貫通, 真正做到形神兼備、動靜相接, 不斷營建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 才能保持和彰顯民族、區域的文化特色。
近年來, 我國文化遺產申請與保護工作呈現出新氣象、新風貌, 日漸活躍起來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強文化遺產區域性的整體保護。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特別強調民族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于加強民族團結、民族繁榮、延續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 我們應更加關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將其作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工作內容。只有先“固舊”, 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才能創新, 才能為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2 重塑現代性——創造性轉化少數民族文化
賦予少數民族文化時代內涵, 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重要方式。現代化進程給少數民族文化帶來了挑戰與機遇。無論是應對挑戰, 還是抓住機遇, 都需要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內在的、自發的、自覺的再創造。簡而言之, 要想振興少數民族文化, 使其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展, 延續其生命力, 提升文化自信, 就必須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現代性重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強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 由經濟基礎決定。要為文化找到真正的、強有力的支撐點, 就是將文化與經濟相結合, 為文化資源的產業轉化提供條件。而文化之所以能夠與經濟相結合, 就在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多重價值。事實上, 文化是一種持續的內源性發展的推動力, 文化振興能夠有效的統籌推進鄉村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建設。尤其是少數民族優秀特色文化, 它們具有獨特性、差異性、特殊性, 在與城市文明、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 這些特色更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 激發人們的興趣, 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商機。
促進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 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是指人們追求質量更高的生活, 人們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的層次大大提升, 消費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 商機即在此。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開發旅游業, 運用民族的優秀特色文化資源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將少數民族自然風景融入當地特色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明信片。二是在“用”上下功夫, 在開發旅游業的基礎上, 推動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促進文化產業化、創新化發展。只有文化資源轉化成資本, 文化資源與資本形成良性互動時, 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而民族文化也只有轉化為資本時, 才能得以真正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3 自覺融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而56個民族文化又孕育了中華優秀文化, 使其豐富多彩, 形式多樣。可以說, 中華文化從無到有, 不斷豐富發展, 既是各民族文化充實的過程, 更是各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文化不斷認同的過程, 是民族文化的“多元”體現于中華文化的“一體”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 56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和諧共處, 關鍵在于我們有著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認同, 在認同中提升和團結。新時期, 我們仍需將少數民族文化自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融合, 既繁榮少數民族文化, 使其延續發展, 又能促進民族團結, 成為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的潤滑劑、催化劑和粘合劑。(作者:張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