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編制要點探討——以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結合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營銷”,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本文提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劃編制要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研究產業園的發展資源、環境、現狀等條件,明確規劃的主導產業、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發展內容,提出專項體系規劃、組織保障等措施,使規劃更好地落地實施。以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對規劃編制要點進行應用研究。
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是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以優勢產業為主導,形成復合型的產業網絡,有利于區域內合理布局和分工,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實力,是一個在適當的區域開展的農業產業化活動。它具有突出的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作用[1],是農業生產力布局優化的重要抓手,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載體支撐。本文將從規劃編制要點方面進行探討總結和案例解讀,為各地提供參考借鑒。
1、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背景
2017年,農業部、財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提出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四年成體系”的總體安排,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通知》下發以來,各地高度重視,積極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2017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創建了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18年批準創建21個;2019年批準創建52個(其中,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時期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2、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劃編制要點
2.1 以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為根本宗旨
產業園規劃建設的基本所系、本質所在和根本出發點,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突出“四農”[1]:姓農,設計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核心;務農,產業園要圍繞農業干,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為農,產業園規劃建設的目的要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服務;興農,要設計吸引和集聚現代要素的核心吸引項目,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使農民、政府、企業多方得利。
2.2 突出產業園現狀基礎、規模及建設標準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遴選是在基礎好的園區優中選優,所以規劃設計要突出產業園的硬件基礎、制度基礎、工作基礎。上規模,產業園設計要高度重視規模和要素集聚,推動建成規模化種養基地,培育多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標準,通過對產業園的高標準農田比重、規模經營水平、綠色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描述,凸顯產業園發展標準高。
2.3 以促進三產融合為發展理念
規劃編制要以優勢資源為依托推動產業融合,建設農產品生產大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休閑旅游功能,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基地、加工、休閑旅游互為依托、相生相融的發展格局。對于有條件的產業園,規劃建設集中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園區內集群發展,形成上下游協作緊密的生產經營群體,促進現代生產要素的集聚。
2.4 以“政、企、農”緊密合作為保障措施
規劃編制要立足產業園實際,突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合作關系。明確政府作為產業園建設管理的主導地位,圍繞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創設出臺多種支持政策,支撐園區健康有序發展。企業作為主營產業發展的主體,主要負責產品開發、企業經營、產品營銷等具體業務。通過政策和機制創新,讓農民參與到產業發展各環節中,并分享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讓發展紅利惠及農民。
3、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劃設計方法
3.1 規劃流程
3.2 規劃內容
產業園規劃內容主要包括[3]:分析產業園的規劃背景和基礎現狀;確定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明確規劃原則、功能定位;制定戰略目標、發展指標;合理利用農業土地,協調其他用地空間,進行各項建設內容的綜合布局和全面安排;提出專項體系規劃、組織保障等措施,確保規劃落地實施。其中確定主導產業,明確發展目標,確定重點建設內容是重點研究內容。

圖2 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技術路線
3.2.1 規劃背景和現狀分析
規劃背景內容主要包括:國家法律法規、省市縣各級政策規劃、產業園規范標準等;規劃相關依據,包括園區所在區域已制定的農業園區宏觀布局規劃的成果(如果沒有,可以收集相關的文件或導向性政策以及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
現狀分析內容主要包括:產業園所屬區域發展現狀,主要包括區位交通、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涉農旅游資源、社會經濟等基礎條件;產業園自身發展現狀,主要包括園區內部場地條件、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新業態發展情況等;產業市場需求變化形勢分析(包括地區、全國乃至相關的世界市場)[2];分析園區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便于明確農業主導產業和技術需求;明確園區農業結構調整方向。
3.2.2 確定主導產業及發展方向
確定主導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首要問題。立足現有基礎選擇主導產業。產業發展要與現有的資源環境相匹配。立足優勢特色選擇主導產業。主導產業要體現優、大、強,已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和較強的競爭優勢,在產業影響力、品牌知名度、市場競爭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不能另起爐灶,從零開始。立足產業集中度、關聯度選擇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必須優中選優、突出重點,不能多而雜。
確定主導產業后,要綜合考慮該產業發展階段[4]、區域經濟條件、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趨勢等條件,確定產業發展需引入的重要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合作科研單位等內容,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
3.2.3 確定規劃原則和功能定位
依據產業園規劃背景和現狀分析,充分考慮主導產業發展要求,明確產業園規劃原則,實現園區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產業園在制定功能定位時,要以人為本,以產業園基礎資料為依據,全面、系統、詳盡地分析園區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特色[5]、科技基礎、歷史文化、產業方向等內部和外部因素,確定產業園可承載的功能,避免脫離園區實際,定位過高或過低。
3.2.4 制定戰略目標及發展指標
根據產業園的主導產業、規劃原則、功能定位,在空間、科技、產業、社會影響等方面提出產業園戰略目標。
根據戰略目標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發展要求,在準確把握其核心任務的基礎上,制定關于主導產業發展水平、科技水平、集約經營、綠色生產、帶動農民等層面的發展指標,明確規劃期末各項指標完成值。
3.2.5 綜合布局建設項目
3.2.5. 1 明確產業園空間布局
結合園區產業基礎、功能定位、戰略目標加以考慮,按照功能相近、產業關聯等基本原則,參照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等現狀背景進行各功能區的布局,做到突出重點、全面協調。
3.2.5. 2 確定重點建設項目
根據產業園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功能定位、戰略目標、發展指標等確定重點建設項目,明確各項目的建設思路、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及運營主體。
3.2.6 提出專項體系規劃及保障措施
3.2.6. 1 專項體系規劃包括
基礎設施規劃、景觀系統規劃、游憩系統規劃、科技創新專項、綠色發展專項、品牌建設專項等,是為園區產業規劃、項目規劃的落實服務的。
3.2.6. 2 保障措施
立足園區實際,從組織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等5方面,研究并提出相關措施,保障園區規劃的落地實施。
4、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案例研究
4.1 園區現狀
4.1.1 區位交通
東臺市位于江蘇省中部沿海平原地區,鹽城市最南端,地處“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發展”等國家戰略交匯點,是江蘇沿海中部重要的節點城市。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東臺市東部沿海區域,東至海堤路,西至226省道,南至先進河,北至344省道,距市區30km,距揚州泰州國際機場、南通機場、鹽城機場僅1h車程,交通便利。產業園總面積約17660hm2,總人口7.04萬人。
圖3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位
4.1.2 建設現狀
4.1.2. 1 主導產業優勢明顯
目前,產業園已形成西瓜和甜葉菊2大主導產業,規模、單產和品質全國領先,建設水平全省領先,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園內匯集了一批西瓜、甜葉菊加工企業和合作社,形成主導產業全產業鏈開發格局,一二三產深入融合。
4.1.2. 2 建設水平區域領先
園內基礎設施完備、服務設施完善,擁有農產品展示、質量檢測、信息發布、電子商務、農民培訓、農業一站式服務等多種功能,生產經營體系完善,雙創孵化舉措有效;設有2家院士工作站,與8家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科技應用水平較高。
4.1.2. 3 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園區全面落實了“一控兩減三基本”,制定了《東臺西瓜質量標準、生產條件及栽培技術規程》,生產標準較高;形成“東臺西瓜”區域品牌,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認證規模逐年擴大。
4.1.2. 4 帶動農民作用顯著
園區建立了多種“政企(合作社)農”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園區技術人才“內延外拓”,園內常年在外種植西瓜和甜葉菊及傳授栽培技術的農戶達600多戶。
4.2 SWOT分析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具備區位、資源、市場等優勢,尤其產業園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建設條件基礎較好;面臨國家、省級戰略多重利好,政府重視程度高,東臺市農業發展迎來重大機遇;但是,產業園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技術水平等方面亟待優化,面臨行業競爭和人才要素短缺壓力,需要有效利用優勢和機遇,面對挑戰,補足短板,實現產業園可持續、健康發展。
4.3 主導產業發展思路
依據園區現狀分析,確定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導產業為西瓜、甜葉菊。全園構建以西瓜為首,以甜葉菊為輔,以蔬菜、水稻等產業為支撐的“1+1+N”復合產業體系。通過向外輸出優質種子種苗、技術、人才、服務,擴大外延農業基地,發揮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形成全國西瓜、甜葉菊產業發展核心輻射源,實現對周邊與全國西瓜、甜葉菊產業的產業聯動。
4.4 功能定位及戰略目標
根據現狀分析,設計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4大功能定位:產業升級、示范帶動、雙創孵化、休閑體驗。按照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發展要求,注重東臺西瓜和甜葉菊2大主導產業的品種研發、種苗繁育等全產業鏈開發,集聚運用先進科技等現代要素,將產業園打造為全國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
4.5 重點建設項目布局
根據產業園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圍繞“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總體思路,確定園區發展總體布局為“一核、三區、五組團”。
“一核”:綜合服務與科技創新核心區,為產業園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創新創業等提供智力驅動。
農產品加工與商貿物流區:打造西瓜、甜葉菊加工物流基地,提高產業園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商品轉化率。

圖4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布局圖
高標準種植引領區:針對西瓜輪作模式、綠色產品生產、機械化生產和循環農業等生產方式進行試驗示范,帶動高標準種植,提高生產效益。
高效生產示范區:推廣應用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和多種利益聯結帶動模式。
休閑農業體驗組團:借助園區內田園鄉村、歷史文化、生態環境資源與產業發展特色,發揮“旅游+”的綜合帶動功能,讓農民充分分享二三產業發展帶來的收益。
4.6 主要發展策略
4.6.1 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引領鄉村產業興旺
加快主導產業鏈條前伸后延,優化園區產業結構;通過提升種苗生產設施裝備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
4.6.2 促進生產要素集聚,集成現代技術裝備
加強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搭建東臺農業大數據平臺。
4.6.3 推進全產業鏈升級,增強產業深度融合
加強西瓜、甜葉菊聯動發展,提升農文旅融合發展水平、商貿物流現代化水平及主導產品品牌影響力。
4.6.4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創新推廣新型經營模式,營造良好的農業創新創業氛圍。
4.6.5 全面推進綠色生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全程可追溯體系。
5、規劃編制總結
5.1 充分研究現狀資料,精準把握“核心”問題
從項目地的區位交通、主導產業發展、園區建設水平、綠色發展水平以及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詳細分析產業園現狀,總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托現有優勢,在規劃期內精準發力,提升產業園綜合競爭力。
5.2 科學定位園區功能
根據園區現狀問題,考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發展要求,依據生產力水平,科學定位園區功能,提出發展目標。
5.3 明確園區發展重點,增強可操作性
根據產業園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總體要求,明確園區發展總體布局,確定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園區落地實施。
5.4 多措并舉推進園區建設落地
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發展要求,從主導產業發展模式、生產要素集聚、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綠色生產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找準建設“抓手”,完成規劃目標。(作者:柳志華 梁玉琴 張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