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張華榮就境外園區如何更好的參與“一帶一路”談幾點體會和建議。
一、產能合作、文化輸出、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走出去, 要把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引入非洲, 同時, 也要把企業和個人成長的經驗帶到非洲。在非洲選擇和中國友好的國家、有作為的政府、有潛力的市場做投資, 同時與國內有能力、有意向的企業到非洲“抱團出海”共同發展。
可以在具備投資條件的非洲國家建立以“輕工產業園區”為載體、以“產城融合”為運營基調的發展平臺, 以“政企合作、企企攜手、投融互助”的商業模式, 在“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指導下, 開辟一條“利他國、利本國、利客戶、利百姓、利企業、利干員”的“陽光之路”, 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做貢獻, 造福人類!
在遵守當地國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士人情的前提下, 合法合規經營。同時, 深度挖掘人力資源潛力, 做好本地員工綜合技能培訓, 為企業長遠發展和產業園建設做好人才儲備。
二、推進境外工業園建設的建議
1. 資金及融資問題:
習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5周年座談會”和“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的2次會上, 均重點提到“一帶一路”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近期, 中信保、口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 都到企業進行了務實的走訪和調研, 確實有了很大的推動和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國家層面的監管金融部門要給予監督和指導, 讓金融部門可以更大膽、更放心的干, 解決最后一公里著地的問題。
2. 人才問題:
建議在全國建立“一帶一路”職業學院, 建立一套解決人才問題的常態化機制與方案。針對“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人才進行綜合型培訓。主要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
一是“走出去”方面:建議針對走出去的企業管理層進行國際化培訓, 培訓國際化的理念與專業知識, 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
建議政府出臺相關規定, 安排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 到“一帶一路”企業實習2年, 拓展國際視野, 了解“一帶一路”國家需求, 讓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引進來”方面:建議大量引進“一帶一路”國家的外籍人員到中國接受培訓, 學習中華文化、學習語言、管理、技術。為一帶一路企業提供人才支持。
以上問題, 希望從國家層面得到實質性的支持。解決這些問題, 不是為了華堅, 更不是為了我個人, 而是為了境外經貿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真正貫徹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
埃塞東方工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