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田園綜合體”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自2017年下半年我國部分省份開始試點, 距今僅一年的時間, 相比于國外一些已經相當成熟的田園綜合體, 我們需要反思怎么才能做到“為農”“融合”“生態”“創新”, 最后做到“持續”發展。經過中機院實地調研發現, 安徽省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尚未成熟, 產業結構不完善、文化形式不夠創新、景觀設計等問題都會阻礙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 影響農民的持續增收。綜合體的發展不能僅靠政府的經濟扶持, 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適用于現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從根本上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問題, 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實現鄉村振興。
一、安徽省概況
(一) 安徽省經濟發展特點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 安徽省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 其中第二產業的產值始終占據安徽省總產值的首位, 現在的產業結構模式為第二產業帶動一三產業, 為二三一模式。2016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例分別為8.56%、39.88%、51.56%, 而下表中安徽省的第三產業生產值所占總產值比例依然低于第二產業。近四年安徽省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超過一二產業, 所占總產值比例也在穩步增加反映了產業結構正在轉變為三二一模式。
(二) 安徽的地域文化特點
安徽省地處我國華東地區, 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安徽的地域文化主要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廬江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徽州文化。許波已經對徽州文化中的黟縣文化需求做了研究, 結果分析黟縣文化的主要客源市場大部分集中在近程游客, 集中在安徽省內。吳麗蓉對徽州文化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徽文化的開發過程中存在水平不高檔次低, 缺乏專項的規劃與管理, 偏重于走馬觀花的游覽模式。這反映出安徽文化市場在安徽省內的需求量很大, 但是現有的開發力度和方式滿足不了安徽省居民的文化需求。
表1 安徽省各產業產值
(三) 安徽省田園綜合體發展現狀
2017年10月份, 安徽省財政廳發布了《安徽省財政廳關于申報2018年度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財發[2017]1382號) , 各市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自愿申報立項田園綜合體項目。2018年, 確定黃山市歙縣和亳州市譙城區2個縣開展試點, 按照“三年規劃、分年實施”的方式, 在2018~2020年度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予以支持, 試點縣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每年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000萬元。安徽省圍繞生產、產業、經營、生態、服務、運行六大體系重點建設田園綜合體, 在夯實農業生產的基礎上, 突出特色, 打造涉農企業體系發展平臺。筆者以合肥市燕域田園的具體事例討論影響安徽省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燕域田園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鎮, 于2016年4月正式開始建設, 占地120畝, 是安徽省首個田園綜合體。目前已接待入園人次逾7萬人, 政府項目調研50余次, 全國各地農業企業考察120余次。燕域田園以生態科技農業為核心, 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 與安徽農業大學等多處農業科研機構相合作。燕域還致力于傳播農業生產技術, 農民在燕域工作的同時能夠掌握農業技術, 運用到未來的生產當中。園內有農業生產區、休閑聚集區、每個區域通過農業產業鏈相互連接、相互契合, 各區域融合互動, 形成互利共生、優劣互補的有機綜合體。
燕域田園可分為下列三個功能區:
1. 智慧農業區
智慧農業區是田園綜合體展示新農業技術的主要部分。園區內的曼陀羅生態傳奇科技館是燕域田園投入大量資金的一部分。它有著魚菜共生和氣霧栽培兩大科技農業項目。館內的氣霧栽培技術可節水80%, 并且有專門的團隊管理, 團隊里的成員都是本科生以上的高學歷人才。燕域田園技術團隊經常去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田園綜合體進行考察, 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技術, 致力于發展4.0智慧農業, 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2. 農業生產區
農業生產區是園區內的生產性功能區域, 該區域不僅保持了土地的原有生產力, 而且可以供消費者親自耕種并采摘新鮮蔬菜。田園綜合體內的一畝花田家庭微農業, 可供家庭在周末時進行耕作, 領取屬于自己的耕地;迷你農場中有各種家畜, 可以向消費者展示農場的日常工作, 讓更多的城市消費者近距離全方位的體驗鄉村生活。
3. 休閑聚集區
休閑聚集區是園區內能滿足游客的綜合需求的綜合產品區域, 包括咖啡館、游樂園、賞景等。園內七里香湖鮮館以新鮮食材為原料, 向顧客提供優質的菜品;燕窩森林兒童樂園則面向兒童開放, 樂園內的設施齊全。休閑聚集區可以幫助工作繁重的人舒緩壓力, 享受休閑樂趣。
二、安徽省田園綜合體存在的問題
(一) 文化活動形式匱乏
安徽省文化底蘊深厚, 有可供深度挖掘的文化資源。但安徽省田園綜合體的文化創意部分大都流于形式, 盲目地追求將各種娛樂形式組合在一起, 并沒有真正地將當地的特色文化融入綜合體內的各個部分。市場上更多地充斥著“快消文化”, 而這種速食文化對于提高鄉村文化氛圍的長期作用不明顯, 外地游客不能多方面體驗到徽文化, 降低對田園綜合體整體的好感度。園區內的每個模塊相分離, 產業分化明顯, 沒有做到各生產要素間的緊密結合, 而這種產業模式對于長期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阻礙了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
(二) 民宿發展緩慢
由于田園綜合體試點時間較短, 部分田園綜合體的住宿設施尚未建設完善。一些田園綜合體內僅有一到兩個簡陋的木屋, 與重慶市的歸原小鎮等田園綜合體的民宿相比, 依托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而且沒有重視民宿細節設計。安徽省地處平原地區, 民宿相比于其他山區應該要更合理地利用優勢的地勢。同時現有的民宿的價格相對于安徽省的平均消費水平較高, 田園綜合體通常處于郊區, 住所場所可供選擇的極少, 這種情況會使得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擔心住宿問題, 降低回頭率, 會導致阻礙持續的經濟效益。
(三) 沒有充分帶動農民的收入
安徽省田園綜合體的團隊中大多是高學歷人才, 真正的當地農民員工微乎其微, 現在的運營模式只是當地龍頭企業的純商業化模式, 村民很難參與到其中來。綜合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帶動周圍經濟的發展, 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均收入低的問題。田園綜合體應起顯著帶動作用, 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度與收益權, 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與管理。
(四) 農產品產業鏈不完整
農產品完整的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零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經過加工的農產品可以增加口感和多樣性, 一種原料可以制成多種產品, 使得成本效益最大化。反觀安徽省的田園綜合體內, 餐館使用的原料大都不是園區內生產的, 而且可以便于購買攜帶的農產品和紀念品也相對較少。農產品價格低廉, 利潤空間小, 通過加工提升價格, 增加產品利潤, 可以顯著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針對安徽省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 提高當地農民參與度
田園綜合體要確保“以農為本”的根本宗旨不動搖。綜合體的產業應與當地的資源相匹配, 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 給當地農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或創業機會。同時也要防止外部工商企業的資本優勢太大, 造成農戶在資本分成中所占比例過小, 阻礙了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 認清自身優勢, 準確定位
借鑒于上文中的大王山葵農場, 集中力量做精一條產業, 突出一種特色會比復雜繁多、吸人眼球的各種娛樂形式更容易持續吸引顧客, 在全國眾多的田園綜合體中脫穎而出, 例如浙江嵊州市藍城農莊小鎮以“農業+養老”為切入點, 眉州市彭山區集中發展優勢特色柑橘產業群。
(三) 保護當地文化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建立于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的基礎之上。文化創意作為綜合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應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創作, 快消文化帶給顧客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往往不夠強烈, 只有當把文化真正融入到園內的各個部分, 還有結合當地農民身上的文化符號, 才能使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而不只是消費文化。文化創意與農業和加工業緊密連接在一起, 才能達到三產融合的目標, 使田園綜合體持續地經營下去。
(四)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田園綜合體要提升主業、發展副業、多業并存。建設田園綜合體要以保護耕地為前提,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經過本團隊調研發現, 安徽省內的多個田園綜合體只留了極少的面積區域進行耕種, 并且耕種區域僅用于親子農事體驗, 使得綜合體失去了一些“田園”風味。田園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 不是打造盆景, 而是應保持田園風光, 留住鄉愁, 實現可持續發展, 并在此基礎上投入資金提升農業技術, 做到從根本上解決城鄉收入差異問題。
(五) 完善農產品產業鏈
農產品產前供應體系的價值來源于種植面積、肥料供應以及新技術的開發等, 農產品加工是為了將生產出的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 轉化成滿足人們對第二、三產業需求的產品。田園綜合體內的農產品產業鏈的模式是“農戶或專業化組織+消費者”, 這種模式更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而且減少了物流成本, 是值得發展且利潤空間大的產業鏈。
四、總結
經上文所述, 安徽省田園綜合體目前的發展狀況雖然良好, 但是要想可持續發展, 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多阻礙。田園綜合體的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模式尚未完善、園區內的文化活動形式走馬觀花以及農產品產業鏈缺失。借鑒于日本大王山葵農場的案例, 田園綜合體在經營過程中, 應完善產品產業鏈, 把三大產業的要素緊密融合起來, 而不應把綜合體變成大雜燴。只有凸顯出最具優勢的特色, 才能在我國眾多的田園綜合體中脫穎而出。
針對徽州地區, 田園綜合體的模式可以為文化創意帶動三產融合的模式, 以徽文化為主要特色, 多產業全方位發展。據上文所述, 目前安徽省居民對于徽文化的認可度較高, 但是徽文化開發程度滿足不了文化需求。田園綜合體可以從文化創意方面著手, 突出自己的區域特色, 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針對農業發達的江淮丘陵農業區, 農事體驗和農業創意模式更為適合。毗鄰長江、淮河, 具有天然獨厚的自然資源, 在不改變原有生產力的情況下, 建立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田園綜合體可以幫助江淮地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在實力雄厚的第一產業的支持下, 第二產業可以依托高產量的農產品得到飛速的發展, 提高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 使得當地農民不再過分依賴第一產業, 提高人均年收入,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作者:郁慧琳 張碧勇 吳舒磊 高婧 夏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