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對產城融合片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數字化規劃是實現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手段之一,并對數字化規劃的方法和通用架構進行了說明。
一、產城融合片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上述產城融合片區建設模式可以看出,由于項目周期長、工程量大、相關利益方眾多的特點,導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1)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前期開發過程中,相關利益方包括項目審批部門、開發主管部門、項目公司等,關注點聚焦于片區規劃、土地出讓、招商引資、企業籌建、工程項目審批、工程建設等主要矛盾。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關注重點僅局限于項目所涉及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統,對各項目之間的協同關系缺乏統籌考慮。開發后期,隨著各類項目運營、管理和維護主體逐漸清晰,會發現由于前期整體規劃的缺失,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統建設與業務需求不符,而進行調整將增加大量額外的建設成本,造成投資的浪費;如果不調整,就難以滿足城市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處于兩難的狀態。
2)數據資源的共享和交換機制尚不完善
數據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隨著國家對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數據資源共享和交換標準,建立了不同級別的數據共享和交換系統,但如何在新型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多個政府部門間、運營主體間建立安全、高效的數據共享和交換機制,讓數據要素真正流動起來,產生更多的價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以數字化規劃促進產城融合片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缺乏數字化整體規劃是產城融合片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解決這個問題,迫切需要在項目前期引入數字化規劃,指導片區新型智慧城市的整體建設。
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化規劃是依據城市級、區縣級數字化上位規劃,結合本片區的發展規劃,明確片區數字化戰略,規劃片區的數字化藍圖、標準體系以及演進路線。數字化規劃為片區新型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業務與數字化框架(見圖1),確保各單體項目建成后符合片區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圖1 片區數字化規劃總體框架
數字化規劃框架包括戰略規劃、能力規劃、項目規劃等內容。
①戰略規劃是指在國家、省市、區縣級等數字化上位規劃的指導下,依據片區發展戰略和規劃,通過對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和片區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明確片區數字化戰略,包括數字化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總體路線等,保證數字化戰略與片區發展戰略的一致性。
②能力規劃是指依據數字化戰略規劃,對片區業務架構和數字化架構進行規劃。業務架構規劃是指對各業務單元及其所涉及的業務流程、資源配置以及管理制度等進行規劃。數字化架構規劃是指通過對業務架構規劃、數字化戰略以及數字化應用現狀的分析明確數字化需求,在數字化上位規劃的指導下,對本片區的數字化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數字化基礎設施、安全架構,以及數字化標準體系、安全和運維保障體系進行規劃。
③項目規劃是指依據能力規劃,規劃和確定具體的項目,對項目的可行性、實施計劃、投資規模等進行評估和策劃。之后通過項目實施,為戰略落地提供相應的能力。
三、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化規劃通用架構
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化規劃通用架構是在充分吸收新型智慧城市數字化建設最佳實踐的基礎上,建立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數字化規劃體系。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化通用架構從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等方面對數字化頂層規劃進行描述。
3.1 通用業務架構
產城融合片區面向城市居民、企業和政府機構,為其提供城市治理、城市服務、產業發展、城市運營、城市空間運營、能源與ICT 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是在政府機構、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下,打造安全、宜居、暢通的城市環境;城市服務包括各類政務服務,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社區服務等;經濟發展包括各類產業的規劃、引入以及生產制造和產業服務等;城市運營是指通過匯總城市運行的各類信息,對城市運行狀態和各類事件進行監測,指揮、協同相關部門高效處理;城市空間運營包括城市場館、中心、單位、交通場站以及服務設施等建設運營;能源與ICT 基礎設施服務包括電力、燃氣、自來水等能源供應服務以及通信和信息服務,是現代城市賴以運作的基礎。
產城融合片區建成后,按照政府發揮的作用類型,通常會有以下三種運營模式。
①強運營模式:由片區主管部門或政府投融資平臺成立專業的運營公司負責片區的整體運營,包括物業管理、資產租賃、企業服務、產業服務、市政設施管理等。
②強監管模式:片區主管部門負責對民營企業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特許經營項目的運營進行績效考核,根據考核成果支付補貼運營。
③混合模式:片區主管部門既負責部分運營工作,同時又負責第三方運營主體的考核工作。在政府鼓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有經營性收益的項目的投資,提高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建設運營水平的背景下,第三種“混合”模式目前最為常見(見圖2)。

圖2 產城融合片區通用業務框架
3.2 通用應用架構
城市(區縣)級新型智慧城市相關系統主要包括物聯感知設施、通信網絡設施、城市(區縣)級計算存儲設施、能力中臺和數據中臺以及城市(區縣)級智慧城市應用系統,城市(區縣)級新型智慧城市相關系統一般由主管部門(政數局或工信局等)協同相關委辦局統一建設和運維。
片區級新型智慧城市系統建設根據運營模式的不同,其建設重點而有所不同,但系統的整體架構要符合城市(區縣)級數字化上位規劃的要求。片區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包括物聯感知設施、通信網絡設施、片區級計算存儲設施、能力中臺和數據中臺,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片區運營管理、物業管理、市政設施管理、PPP 項目監管、城市運營中心等應用。
能力中臺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地圖系統、物聯感知、CIM數字孿生、視頻資源等被各類應用所共享的服務。
數據中臺整合區域內的各類數據資源,通過數據采集、匯聚、治理、運營、服務、共享、安全等數據服務能力,有效支撐各類數字化場景應用。
片區級數字化建設需要符合城市(區縣)級統一規劃并確保設施系統的互聯互通,以實現集約化管理,共享平臺能力和數據(見圖3)。

圖3 產城融合片區通用應用架構
3.3 通用數據架構
產城融合片區的數據架構面向片區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包括主數據和數據字典、事務數據、分析數據等類型。主數據和數據字典是各類應用系統之間需要共享的核心業務數據,包括組織人員、區域與空間、空間資產、租賃與使用關系、設施設備、數據字典等;事務數據是對各類業務事件和運行狀態的記錄,包括合同、安防、通信、設備運行、事件、能效、費用、服務過程等;分析數據是分析過程中產生和使用的數據,包括運營分析、通行分析、安全分析、設施設備運維分析、綠色節能分析、服務質量分析等(見圖4)。

圖4 通用數據架構
3.4 通用技術架構
片區通用技術架構以云計算、5G/F5G、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為基礎,通過建設片區云資源和覆蓋片區的邊緣節點,建立片區泛在連接和感知體系,打造一體化、智能化、集約化的片區數字基座。
3.5 片區智慧城市架構管控
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化規劃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這種動態性體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在關鍵節點對各項目的數字化設計方案以及建設成果進行評估、審核,以使其符合數字化規劃的要求。此外,數字化規劃也需要隨著片區城市發展、技術發展等不斷更新和演進。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規劃是引領和指導產城融合片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解決片區建設過程中由于周期長和“條塊分割”所導致的缺乏整體性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作者:肖建平、李杭、傅東東、劉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