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黑龍江省2018—2024年審定的31個鮮食大豆品種為研究對象,對品種選育方法及相關農藝性狀進行研究,展望鮮食大豆行業前景,提出發展建議。結果表明,黑龍江省鮮食大豆以有性雜交育種方法為主,育成品種在主要農藝性狀上存在較大差異。鮮食大豆育種上存在品種數量相對較少、品種“多亂雜”、加工率低及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黑龍江省發展鮮食大豆具有一定生產條件與市場基礎,產業前景廣闊。建議加強品種改良與創新,強化全產業鏈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和品牌支撐,加強技術升級與基礎設施投入,助力黑龍江省鮮食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1 2018—2024 年黑龍江省鮮食大豆品種審定數量
一、鮮食大豆品種選育情況
1.1育成品種數量增加,育種主體多元化黑龍江省鮮食大豆品種審定始于2005年,2017年黑龍江省種業技術服務中心設立鮮食大豆試驗組,近年來育成品種不斷增加。由圖1可知,截至2024年共審定推廣31個鮮食大豆品種,其中2018年審定品種數量最多,為9個;2019年審定品種數量最少,僅為1個。結果表明,2019年后鮮食大豆審定數量趨于平穩。

表1 2018—2024 年黑龍江省各育種單位審定鮮食大豆品種情況
由表1可知,從選育單位性質分析,科研院所和高校選育的鮮食大豆品種為15個,占選育品種總數的48.4%;種業企業選育的鮮食大豆品種為16個,占選育品種總數的51.6%。從選育單位地域分布分析,黑龍江省內育種單位選育的鮮食大豆品種為29個,占選育品種總數的93.5%;外省與黑龍江省內科研單位合作選育的品種為2個,占選育品種總數的6.5%。

結果表明,鮮食大豆育種主體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1.2育成品種性狀多樣,種質資源豐富
由表2可知,鮮食大豆品種生育期為105~125d,平均生育期為117d。活動積溫為2050~2600℃,平均活動積溫值為2340℃。結莢習性以亞有限結莢習性為主,占比為58.1%;其次為有限結莢習性,占比為32.2%;無限結莢習性僅占9.7%。株高為50~100cm,平均株高為73.9cm。百粒重為23.9~35.9g,平均百粒重為29.8g。產量為11921.4~15112.1kg/hm2,平均產量為13554.5kg/hm2。結果表明,近年來黑龍江省鮮食大豆育成品種具有性狀多樣性,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種質資源。
1.3育種方法與育種技術不斷成熟
自2019年后,黑龍江省審定的鮮食大豆品種育種方法多以有性雜交常規育種手段為主。隨著育種技術不斷發展,設計育種技術不斷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育種生產中。如中科毛豆5號為首次通過生理育種結合分子輔助篩選方法育成的鮮食大豆品種。中科毛豆9號在選育過程中應用生理育種方法,對高世代品系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蔗糖代謝關鍵酶活性及相關功能基因表達調控模式進行綜合分析,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育種效率,顯著提升鮮食大豆品質和產量。
二、市場前景分析
2.1黑龍江省鮮食大豆市場前景分析
黑龍江省土壤肥沃,機械化、規模化作業程度高,具備鮮食大豆產業化發展基礎條件,在國家“大豆振興計劃”及黑龍江省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支持下,鼓勵發展高附加值大豆產品,鮮食大豆作為特色經濟作物受到廣泛關注。此外,隨著推動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等政策落地實施,鮮食大豆產業鏈不斷延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零食、速凍食品等需求量激增,鮮食大豆作為高蛋白、低脂綠色食品,在餐飲、商超、電商渠道銷量持續上升。在出口市場上,黑龍江省憑借地緣優勢(毗鄰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品質優勢,正通過邊境貿易及冷鏈直供搶占國際市場。因此,作為我國重要大豆主產區和商品大豆供給基地,黑龍江省鮮食大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2.2存在問題分析
當前,黑龍江省鮮食大豆育種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普通大豆相較,鮮食大豆在品種數量及占比上仍相對較少。例如,在2025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初審的142個大豆品種中,鮮食大豆品種僅占4個,占比為2.8%。結果表明,黑龍江省鮮食大豆育種在整體農作物育種中占比較低,為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此外,黑龍江省鮮食大豆尚未實現規模化種植,品種“多亂雜”問題突出,加工率低及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這不僅降低了專用品質,還增加了管理和推廣的難度,不利于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品牌。
2.3發展鮮食大豆產業建議
2.3.1加強品種改良與創新,強化全產業鏈布局建議強化品種與技術支撐,推廣早熟、抗病、適合機械采收的專用品種,實現錯峰上市。延伸產品加工鏈條,發展即食毛豆、凍干毛豆和毛豆泥等高附加值產品。聯合科研機構開發大豆肽、膳食纖維等健康食品原料。建設產業集群,以哈爾濱、綏化、北安為中心打造鮮食大豆產業園,吸引下游企業入駐,形成集種植、加工、包裝、物流為一體化的鮮食大豆產業體系。
2.3.2加大政策支持和品牌支撐
在政策上,加大冷鏈倉儲補貼,鼓勵企業申請出口認證。建議設立鮮食大豆產業專項基金,支持品牌推廣和市場。在品牌支撐上,建議通過注冊“黑土鮮食大豆”地理標志,打造地理標志品牌。通過綠色/有機認證提升溢價空間,推出高端子品牌。發展訂單農業,推動合作社與電商平臺、連鎖商超、餐飲企業對接,建立穩定銷售渠道。
2.3.3加強技術升級與基礎設施投入
推廣智慧農業,引入無人機監測、智能滴灌系統,建立病蟲害預警平臺,降低農藥使用量,如與富硒鮮食大豆研究有機結合,可進一步提高鮮食大豆經濟價值。在產區建設預冷庫和移動式冷柜,與順豐、京東等冷鏈合作開通“綠色通道”,完善冷鏈網絡,縮短運輸周期。(作者:栗銘徽,李桂洪,陳浩,徐國成,陳永利,宗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