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經濟強”,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對外開放的主陣地,擔負著構建創新生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背景下,上海、深圳、蘇州等工業大市積極推進制造業園區轉型升級,“市場化、特色化、綠色化、數字化”成為新趨勢?!笆逦濉睍r期,成都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需要推動制造業園區提檔升級、提質增效,以高能級制造業園區支撐建設高能級產業集群。

“十五五”時期制造業園區轉型升級趨勢
我國園區建設經過四十多年的探索發展,由數量擴張進入創新提質階段。從國內先進園區實踐看,制造業園區主要呈現幾個新趨勢。
(一)園區管理運營市場化改革加速,“小管委會+大運營公司”成為重點方向
國務院“開發區24條”指出經開區要“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江蘇、上海等省市出臺產業園區政策,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園區建設運營,推動園區市場化轉型。產業園區加速進入市場化發展新階段,推動管委會行政改革與平臺公司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打造“小管委會+大運營公司”,逐漸成為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管理結構,整合職能相近的部門,將非核心職能剝離給中介機構承擔,實現高效運作;中新開發公司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物業管理等開發事項,同時園區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主導產業,設立6個專業化招商公司,專職開展招商。上海張江科技園平臺公司張江高科以“科技投行”為戰略核心,形成物業銷售、企業服務和高科技投資三位一體的業務架構,實現了從土地收益向產業價值創造的轉變。
(二)園區更加注重辨識度和影響力,“小而美”的特色園區加快興起
隨著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專業化分工程度日益加深,各地產業園區逐漸調整原來“大而全”的產業布局思路,更多依托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精準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圍繞細分領域發力建設一批“特色園區”。晉江打造“一園一品”特色園區,主推龍頭企業自建園區模式,鎖定優勢產業細分領域,建設泳裝、校服、水暖衛浴等專業園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同時,特色園區在開發建設、功能布局上緊密圍繞特定產業特殊需求,定制化開展空間設計與開發、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體系搭建。比如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在設計開發適合醫藥、器械等企業物理空間的同時,搭建了包含中間體、原料合成與分析平臺、抗體中試平臺、抗體發現平臺、模式動物平臺等不同階段的專業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轉化驗證、小試中試、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
(三)園區節能降碳迫切性增強,零碳、低碳園區成為前沿趨勢
當前,園區工業用地資源日益緊缺,成本攀升,工業發展面臨轉型升級與土地緊張的雙重挑戰。深圳、東莞、佛山等地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工業上樓”模式,中西部城市也跟進推廣。深圳市級國企牽頭新(改)建多層高品質工業空間,以市場價的3—5折供應給優質企業;東莞鼓勵國有企業按照“總成本+微利”方式確定租售價格,給予降低投資利潤率考核要求、允許100%向優質企業分割銷售等激勵和支持。據統計工業園區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69%,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31%,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場所。歐美建立碳關稅、碳足跡等國際綠色貿易壁壘規則,國內出口企業面臨市場擠壓、成本上升等風險,對園區節能降碳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零碳園區”,零碳園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國內外政策市場雙重驅動下,零碳園區建設有望進一步提速。
(四)園區數字化建設持續升級,加快向高效、智能的智慧空間轉變
國家對園區數字化轉型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推動產業園區和集群數字化轉型,啟動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探索園區數字化整體提升路徑。2024年12月底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要用三年時間建設200個高標準數字園區。上海、浙江等地加快探索數字化園區發展方式,持續推進園區數字化和智慧化轉型,對全國其他地區起到了推廣和示范效應。比如,上海發布智慧園區建設指導意見、園區數字化轉型指南、園區數字化轉型星級評定指標體系等系列文件,以產業地圖為指引,規劃建設了張江數字生態園、臨港數字孿生城等一批數字化轉型示范區;浙江余杭經開區、富陽經開區等率先探索建設園區級“產業大腦”數字化平臺,構建產業“研判-招商-監測”閉環治理體系,實現園區精細化、智慧化管理運營。
當前成都制造業園區存在的問題不足
成都通過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一區一主業”產業引導、產業功能區建設等實踐,持續提升園區建設水平。2023年園區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占全市工業比重超過75%,園區主陣地初步顯現。但對標先進地區,全市制造業園區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不足。
(一)高能級的制造業園區偏少
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偏少,成都僅3個,遠低于蘇州的12個、上海的8個,在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對外形象展示、項目投資吸引等方面存在差距。園區發展質量偏弱,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區位列第8,工業總產值、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人均技術合同成交額等核心指標與深圳高新區、張江高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仍有差距。園區工業規模體量偏小,上海產業園區工業規模超千億級有13個、超500億級的有6個,合計規模2.7萬億元;成都千億級、五百億級園區僅3個、7個,合計規模1.4萬億元。
(二)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平不高
園區管理放權賦能不足,不少地方經濟職能未實際下放至園區,管委會多為接件單位,而非辦事機構,園區事園區辦還沒有完全實現。園區運營市場化水平不高,雖然園區多采取“管委會+平臺公司”方式運營,但平臺公司行政化色彩明顯,投資、招商、運營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目前全市各類園區平臺公司中只有1家上市企業,與上海9家、深圳4家有明顯差距,2024年度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50強中成都僅2家,低于深圳的7家、上海的6家、蘇州的5家。
(三)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不足
特色園區培育機制尚未建立,市級層面尚未正式出臺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及認定管理辦法,對各區縣打造特色園區引導支持不夠。園區主導產業特色不鮮明,產業定位寬泛、門類繁雜,部分園區主導產業多達8—9個,有的園區定位為建筑業、商貿業、工業等大門類。特色園區品牌競爭力不足,成都天府軟件園產值規模約3000億元,與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產值超過5600億元差距較大,類似新都航空產業園“龍頭企業領建園區”的成功模式較少。
(四)綜合承載能力有待增強
土地產出效率不高,2023年成都每平方公里工業增加值13.34億元,低于深圳(51.86億元)、上海(20.1億元)。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生產生活配套不完善,全市多數園區缺乏研發設計、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公共服務平臺,部分園區道路、水電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酒店、餐飲、娛樂等生活配套缺乏。
對策建議
結合園區轉型升級趨勢,聚焦全市園區發展的問題不足,落實“立園滿園”行動,圍繞“提能級、強運營、增活力、提效率、促轉型”,推動園區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為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高品質的空間載體。
(一)注重精準定位、特色發展,提升園區發展能級
建議借鑒上海做法,出臺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及認定管理辦法,加快打造天府軟件園、新都航空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培育打造特色園區品牌,招引先發地區成熟機構、培育“蓉字號”專業團隊開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推動成都高新區與特色園區等成熟品牌園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帶動提升特色園區發展能級和運營品質。實施特色園區目錄管理,將產業集聚度、創新引領、建設運營等情況,作為特色產業園區先建后評、分類指引、動態調整的基礎和依據,對成績突出的園區給予更多激勵和政策傾斜。
(二)突出市場導向、專業服務,提高園區運營水平
加快推動平臺公司市場化改革,從傳統的融資平臺向產業平臺升級,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商向產業投資商轉型。鼓勵國有平臺公司積極探索物業資本化、產業投資、產業服務增值、品牌運營輸出等盈利模式,加快實現資產收益、經營收益、投資收益等多元復合盈利。支持有條件的運營主體通過掛牌上市、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拓寬發展渠道。鼓勵有條件的區(市)縣試點園區托管和產業托管等運營模式,直接委托龍頭企業或產業運營商開展招商引資、物業開發和資本運作。
(三)深化擴權賦能、機制改革,激發園區建設活力
推動園區減負擴權,按照“應放盡放、宜放則放、權責一致”原則,制定“產業園區賦權清單”,探索將部分市級管理權限依法下放園區,暫不能下放的,部門入園辦理,推動實現“園區事園區辦”;因地制宜推進園區與屬地政府之間的社會事務管理體制優化,條件成熟的園區推進“政區合一”,建設初期的園區社會事務由屬地管理,支持園區輕裝上陣。優化管委會職工員額制管理,暢通編內干部晉升渠道,支持園區公司社會化招聘專業招商、運管服務人員,實施差異化薪酬激勵,提升園區隊伍專業素養和干事激情。
(四)加快工業上樓、空間重塑,提升園區產出效率
積極推進工業上樓,精準篩選“上樓”企業,結合城市新區、中心城區、縣市新城發展實際,分區域、分類型推動“工業上樓”。提升國資標準廠房利用率,建立標準廠房管理系統,定期開展標準廠房投建營統計分析。提高新建標準廠房適配性,根據潛在入駐企業定制化設計,保持適度前瞻設計,預留一定拓展區間。加快低效用地騰退,鼓勵通過“項目清退、土地收回、資產收購、合作開發、分割轉讓”等方式盤活低效用地,為“工業上樓”釋放出更多空間。
(五)強化試點推進、示范引領,推動園區轉型發展
加大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培育,采取“賽馬制”梯度培育市級綠色低碳園區,支持重點產業園區創建國家、省級綠色園區,支持市級、省級近零碳排放園區爭創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園區。研究編制近零碳園區建設指南,充分考慮園區發展階段、產業特征、能源結構、能效水平等差異,指導有條件的省級及以上園區加快改造提升。推動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鼓勵成都醫學城、淮州新城等國家新型技改試點園區,整體部署并規模化實施設備更新,建設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實現園區管理運營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園區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