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這些挑戰,使日照綠茶產業能夠立足茶而不困于茶,依靠茶而不依賴茶,文章從強基固鏈、數智賦能、文化鑄魂、生態共治4 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能夠推動日照綠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茶富市,實現鄉村振興。

一、強基固鏈,構建韌性生態圈
產業鏈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建設韌性的產業生態圈是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保障[12]。首先要穩定生產,強化抗逆品種選育與智慧農業應用雙輪驅動。積極推動研發抗寒性強的茶樹品種,開展定向育種攻關,同步建設智慧茶園示范基地,推廣抗凍害技術及氣象預警系統。定期組織茶農開展防災減災技能培訓,構建“專家駐點+數字平臺+田間課堂”三級培訓體系;其次是推動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方式,整合分散農戶的茶園資源,形成規模效益,探索“飛地聯營”機制,引導分散農戶以茶園入股合作社,實現連片經營降本增效;再次是深化三產融合,前端建設茶食品、茶保健品精深加工園區,后端打造茶文旅融合綜合體,形成“生產基地+中央廚房+休閑體驗”的全鏈體系。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二次分紅等方式確保原料優質優價供應。
二、數智賦能,打造標準新范式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綠茶產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糧茶共生”模式,鼓勵立體化種植,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通過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實現精準農業管理;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機械化水平,研發適配山地茶園的小型智能化裝備,并建設區域性農機共享服務中心,提供設備租賃、操作培訓、維修保養等一體化服務,為茶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要突破深加工技術,重點突破茶多酚納米包埋技術、茶渣纖維素提取工藝,開發茶氨酸功能性食品、茶多糖醫用敷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增強產品的科技賦能。此外,還要積極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促進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并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通過與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建設綠茶產業研究院,定向培育數字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為綠茶產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三、文化鑄魂,激活品牌溢價力
構建全渠道運營體系,在保持傳統渠道優勢的同時,積極開拓線上市場,利用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直播電商等新興渠道進行銷售和推廣,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觸達Z 世代消費群體。豐富產品品類,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茶飲料市場方興未艾,要抓住當下茶飲熱度,研創日照綠茶聯名飲品,同時把握高端用戶市場,推出有機茶、年份茶、定制茶等高附加值產品線。豐滿品牌形象,做好產品文化宣傳,打響品牌知名度,同時塑造符合日照綠茶文化的產品IP,延伸開發茶道大師聯名茶器、二十四節氣茶禮盒等文創產品集群,通過短視頻內容工廠實現文化價值的可視化傳播[16]。在此基礎上,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形成“線上+線下+云端”立體營銷生態。建設智慧體驗店配備AR 茶藝演示系統,打造茶莊園綜合體提供從采摘到品鑒的全流程體驗。延續舉辦“日照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通過全球茶道展演、綠茶產業論壇、數字云展廳三大板塊,形成集產業交流、文化輸出、消費促進于一體的國際化平臺。
四、生態共治,優化市場競爭力
日照綠茶產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產業生態,其高質量發展本質上也是產業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過程。在嚴格執行國家及山東省相關法規基礎上,日照市需立足綠茶產業特色制定專項管理規范,形成法規、標準、監管三維共治框架。建設科學適用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原則,構建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的三維標準化體系,通過全鏈條標準化管理實現質量管控、品牌增值與產業升級的有機統一。積極推廣“地理標志+數字防偽”雙認證體系,聯合監管部門重拳打假,完善質量監管,提高產品公信力。此外,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區域公共品牌筑起堅實的法治屏障,為日照綠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作者:徐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