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作為中國的谷子主產區之一,也是中國谷子的發源地,是“中國小米之鄉”,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谷子品種資源。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加,武安市谷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品種更新、技術應用、品牌培育、政策實施等取得了顯著成效,種植谷子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本文重點研究武安市谷子產業的發展歷程、種植現狀、產業現狀。
一、種植面積和產量變化
1.1 谷子種植面積
數據顯示,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后增長的趨勢。1983—2003 年,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呈現減少趨勢,2003 年谷子種植面積為1.20 萬hm2,較1983 年的1.80 萬hm2 減少0.60 萬hm2,減少33.33%(圖1)。種植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雜交種推廣促進玉米產量的迅速提升,農民大面積種植玉米,從而擠占了谷子的種植面積。2004—2023 年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總體呈現增長態勢,2023 年谷子種植面積為1.85 萬hm2,較2004 年的1.24 萬hm2 增長了0.61 萬hm2,增長48.87%。2021 年河北省谷子產業集群建設實施以來,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1.67 萬~2 萬hm2。2023 年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達到1.85 萬hm2,新增優質谷子面積0.27 萬hm2,優質谷子種植面積達到60%。

1.2 谷子單產
1983—2023 年武安谷子單產水平呈穩步提升的態勢,局部年份因為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單產水平降低,但整體趨勢不受影響,1983 年平均單產為1 177.5 kg/hm2,2003 年為3 330kg/hm2,2003 年較1983 年增長2 152.5 kg/hm2,增長183%;2023 年谷子平均單產達到3 964 kg/hm2,較2003 年增長634 kg/hm2,增長19%(圖2)。單產提升主要是因為高產、穩產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例如,冀谷39、冀谷42、冀谷168 等新品種,以及無機有機肥料優化減施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的推廣。

1.3 谷子總產量
1983—2023 年武安谷子總產量整體呈現增長趨勢。1983 年武安谷子的總產量為2.12 萬t,2023 年為7.3 萬t,2023 年較1983 年增長5.21 萬t,增長235.7%,其中2012 年谷子的總產最高,達9.3 萬t(圖3)。2003 年以來,武安市谷子總產占邯鄲市的比例逐年增長,總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2007 年武安市谷子總產量占河北省產量的10.7%,2012 年占19.8%,2018 年占16.8%,2023 年占18.3%。
二、谷子種植模式及分布
為擺脫過去農戶零散種植模式,武安市政府依托武安市同會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河北省谷子大而特精品示范基地,流轉周邊農戶土地330 多公頃進行谷子規模化種植,并以此為帶動,在邑城鎮、北安莊鄉建設了兩個666.7 hm2 的谷子示范區,在午汲鎮、陽邑鎮、大同鎮建設10 多處67 hm2 以上的谷子示范方。同時,武安市還積極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例如武安市科源種植有限公司、王杰家庭農場、蘇花太家庭農場等,這些組織主要負責適合山區應用的谷子播種機、無人機飛防和履帶式谷子聯合收割機生產作業,谷子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
此外,武安市還建設了多個優質谷子種植基地,如白府、陽邑、石洞、桃源溝、南山溝、西峧溝、瑯礦溝等。同時,在建立666.7 hm2 綠色食品(小米)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建成了2 666.7 hm2有機谷子生產基地。
三、谷子種植品種和技術
武安市谷子產業發展是政府、科研、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達成聯合、共同作用的體現。在武安市政府積極推動、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技術支撐、龍頭企業帶動、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努力下,武安市谷子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04 年以前武安市谷子生產基本處于自然發展狀態,突出表現在品種雜亂、品質優劣不齊,單產2250 kg/hm2 左右,優質小米開發基本是空白,小米沒有品牌,基本是大包、散裝小米,谷子種植效益低。谷子主產區不能有效轉為優勢產區,生產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2004 年以來,武安市農業農村局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合作,開展了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以優質品種冀谷19,優質簡化栽培品種冀谷31,優質簡化栽培品種冀谷39、冀谷168、冀谷42 為標志,進行了3 次品種更新,逐步形成了以優質谷子品種冀谷168、冀谷 39、冀谷 42、冀雜金苗系列等新品種為主推品種的格局,谷子良種普及率在97%以上。
由于武安市多山區、丘陵地塊,谷子種植方式以平作為主,海拔高的山區少有溝播。武安市谷子種植以化學除草間苗、全程機械化、高效集雨技術為標志進行了3 次技術更新,改變了過去品種多、亂、雜的局面和過去人工播種、人工收獲的傳統方式,近幾年在綠色防控、化肥減施、新型農用酶制劑等新技術的推廣下,集成了谷子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
武安谷子種植以冀谷168、冀谷 39、冀谷 42、冀雜金苗系列等新品種為主,配套綠色防控、化肥減施、新型農用酶制劑等新技術,集成谷子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開展示范種植,谷子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明顯提升,同時也提高了種植效益[6]。武安谷子單產已由過去的2 250 kg/hm2 提高到目前的4200~4950 kg/hm2,高產田塊達到6 000 kg/hm2,純收入超過15 000 元/hm2(按總成本5 250~6 000 元/hm2、單產4 500 kg/hm2、2023 年收購價4~5 元/kg 粗略計算),效益約是玉米的兩倍。
四、谷子種植經濟效益
武安是河北省谷子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級市。課題組自2006 年以來一直跟蹤分析谷子經濟效益,發現在不考慮人工費用的情況下,2006—2023 年谷子經濟效益在4 575~18 705 元/hm2;考慮人工費用的情況下,谷子的利潤在1 650 元/hm2 以上,2014 年利潤最高,為23 550 元/hm2,這主要是因為當年的谷子價格達到8~10 元/kg 的歷史最高水平。近兩年,在不考慮人工的情況下,武安市谷子經濟效益16 000 元/hm2 以上,效益優勢顯著。
五、谷子加工及品牌建設
5.1 加工企業及產品
2012 年以后武安市谷子產業進入企業主導階段,受政府財政限制,谷子產業已無補貼,但是小米加工龍頭企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由于經濟效益的提升對發展谷子產業的愿望持續提高。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加工企業逐漸發展并壯大,企業紛紛自建基地、加大對谷子產業的投入,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產業發展模式[7],實現了訂單農業。河北倉盛興糧油工貿有限公司、河北華瑞農源小米有限公司兩個龍頭企業率先自主建立了優質谷子生產基地,企業出資統一購買優質谷子品種,和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其中,河北倉盛興糧油工貿有限公司投資1 700 多萬元建成了年加工能力達1.5 萬t 的優質小米生產線,注冊了“武安小米”地理商標和“磁山粟”“晶秋”商品商標,進行了小米的有機食品認證,并正在進行小米的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另外,武安市名河源土特產有限公司、武安市同會現代農業園區,以及各鄉鎮的合作社小型加工作坊等約15 家加工廠也在開展相關工作。近兩年發展起來的武安市同會現代農業園區是一家集作物生產、加工、銷售、養殖、肥料生產等于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實行土地流轉,服務當地農民,農民可在園區打工,帶動園區0.67 萬hm2 的谷子規模。由于大型企業的帶動,武安市基地谷子收購價比市場高0.2~0.8 元/kg,谷子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武安市谷子加工企業不僅開發小米,而且還有小米酒、小米醋、小米奶粉、小米蛋糕等多種深加工產品,創出了武安市自己的小米產品品牌,生產的小米不僅走進了北京、天津、上海、石家莊等大城市,而且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各國,為國家出口創匯。
5.2 品牌建設
武安市谷子加工企業通過加大品牌宣傳、擴大銷售市場,創出了“龍倉”“綠洺源”“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等知名品牌,武安的谷子產業加工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同時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簽訂院市合作協議,為繁育優質高產新品種、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秸稈綜合利用、小米深加工等全產業鏈提供科技支撐。武安培育篩選了優質廣適谷子新品種冀谷168、適合主食加工型谷子新品種冀谷42,創新集成了全程機械化、生物有機肥、太陽能殺蟲燈、富硒生產技術于一體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體系,聯合開發小米香醋、小米粉、小米掛面等多個加工產品,為谷子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以金粟源米業、華瑞農源等一批骨干企業為重點,改造提升加工設施設備,生產小米精品,打造高端品牌。同會園區2023 年投資500 萬元,改造原有小米加工廠房及設備,引進每小時生產能力5 t 的全自動化小米加工生產線,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品牌打造情況。米鄉樂、磁山粟兩個品牌被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省谷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河北省雜糧產業技術研究院評為2021—2022 年度“河北省十大優質小米品牌”。同時,武安以磁山文化、商幫文化、飲食文化、伯延文化為核心,深入挖掘武安小米文化,將武安小米寫入省優質谷子產業集群編輯完成的《河北小米香飄四海》宣傳手冊,協助省優質谷子產業集群拍攝完成《河北小米走天下》宣傳片,武安小米文化留下了濃重一筆,策劃完成了磁山博物館558 m2 的粟文化科普館,全面介紹了粟的起源、傳播、營養、功能、世界及中國谷子產業概況、武安小米發展歷史等。近年來武安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講好武安谷子歷史文化,“粟”說武安小米故事,唱響武安小米品牌,加快提升武安小米知名度和影響力。
六、 谷子(小米)的銷售和流通
6.1 谷子流通方式
流通能夠為引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提供重要信息,從而保持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谷子市場流通的參與者包括生產者、中間商、加工經營者、消費者等,順暢的流通環節可以大大提高谷子流通效率。目前武安的谷子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較為迅速,政府、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經紀人等主體參與到谷子產業發展當中,給武安谷子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谷子流通渠道也越來越廣。從目前武安的谷子流通來看,谷子主要通過農戶或者商販集中到當地加工企業或者加工集散地,加工企業通過商超、專賣店、電商等渠道銷售到消費者;另外,集散地谷子通過批發,由經銷商進行銷售,通過這些渠道方式實現谷子由生產到餐桌的流動。
6.2 影響谷子流通的主要因素
6.2.1 國家對谷子宏觀調控力度小
目前谷子流通主要靠市場調節,沒有最低限價和保護價收購,一旦谷子種植面積擴大,供大于需,谷子價格下降明顯,打擊農戶種植積極性;當谷子價格上漲時,農戶跟風現象嚴重,導致谷子價格起伏不穩。因此,需要健全谷子流通價格形成機制和谷子儲備制度,只有完善配套的谷子價格保護政策和健全的政策性糧食流通體系,產業才能健康穩定發展。
6.2.2 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
目前武安市谷子種植存在分散、種植面積不穩定、不規范生產等問題,影響了谷子流通穩定性。調研發現,武安市多數農戶谷子種植面積小,部分農戶種植谷子僅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且品種混雜。因此,谷子收購難度與收購成本加大,批發商放棄收購,做不到優質優價,難以形成經濟優勢。除此之外,武安市谷子的生產、倉儲與消費分布均不均衡,造成運輸成本大大增加,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導致谷子流通速度慢,市場難以健康發展。
6.2.3 加工產品不足,單一原糧消費帶動產業發展動能不足
小米加工附加值較低,消費方式單一、快節奏食品開發少、功能性產品缺乏,仍停留在原糧消費層面。經初步估算,我國家庭年均消費小米量僅為20 kg,平均食用頻率為兩天一次,一周一次的頻次占到37.67%,這一現象在城市中尤為明顯:隨著女性社會參與度提升,時間的機會成本顯著增加,推動家庭食物消費向更便捷、高效的方向轉變,小米在日常飲食中的占比進一步下降。說明小米不是消費者的主食,僅作為平時的輔食。
6.2.4 生產、流通等信息不對稱
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市場化程度高,信息的收集、發布、共享機制較完善,政府、企業、批發市場數據更新及時,流通信息的傳遞效率較高。與主糧作物不同,谷子產業信息缺乏,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突出,缺少谷子流通信息服務數據,尤其是谷子收購價格、物流等信息,導致流通環節混亂,造成資源浪費、運行效率低。(作者:張錦添,趙文慶,趙宇,連啟超,李曉美,張涵,孟艷玲,李順國,劉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