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為全面評估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現狀,采用多種統計測度方法,統計測度大量數據,重點研究江蘇各地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狀和潛力,提出加強區域合作的建議,以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發展水平。同時,本文根據統計測度和分析結果,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建議,為江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導。
1、江蘇體育產業現狀
1.1、經濟總量與增速
2019年江蘇體育產業總規模為4620.42億元,增長率為13.6%,占全國比重約10%;2021年江蘇體育產業總規模為5652.78億元,增長率為15.79%,疫情過后居民的健康意識大大提高,新建改建體育公園102個、健身步道500公里,線上健身熱潮拉動體育裝備銷售增長20%;2022年江蘇體育產業總規模為5652億元,增長率為4.1%,2022年蘇州英雄聯盟職業聯賽主場賽事帶動了線下消費超1.5億元,環太湖騎行賽道拉動消費超30億元。
1.2、產業結構特點
(1)產業構成:二產主導,三產崛起。
江蘇省體育產業結構呈現“制造業基礎雄厚、服務業加速升級、新興業態多元融合”的顯著特征。江蘇省體育產業中制造業的企業數量龐大。眾多的企業數量意味著活躍的市場主體,為產業繁榮提供了豐富的活力。龐大的企業數量不僅帶動了經濟收益的增長,而且為大量的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制造產業集群相當成熟,圍繞著體育用品的制造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原材料的加工到零件生產再到組裝與發配等一應俱全;近年來,江蘇省體育服務業產值呈現出顯著的增長勢態。經核算,2023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1522.71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體育產業與多領域交相融合,如體育競技、體育旅游、體育互聯網平臺等。其中體育與旅游的強強聯合,帶動了賽事舉辦地周邊住宿飲食等消費,催生了火熱的體育旅游經濟,環太湖騎行、鹽城濕地馬拉松等項目2022年收入超300億元。
(2)區域布局:蘇南引領,蘇北追趕。
2024年,蘇南五市GDP總量達8.3萬億元,占全省68.3%,人均GDP達2.83萬美元。蘇南地區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科技與體育融合上。蘇州作為全球體育用品制造基地和電競之都,2023年承辦了超過50場次電競競賽;無錫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源地之一,物聯網產業規模達3560億元。無錫憑借在物聯網領域的優勢,率先開辟物聯網+體育應用示范區的建設,推動體育領域的創新發展。近年來,蘇北地區經濟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勢態。蘇北地區的追趕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宿遷市近年來電商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電商生態體系,借助電商平臺大大促進了銷售額的增長,其主導的電商平臺打破了傳統銷售的限制,拓寬了銷售渠道,將產品覆蓋全國市場。
1.3、政策支持
江蘇省體育局、江蘇省發改委聯合印發《江蘇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體育領域供需兩端發力,全面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規劃》科學描繪了“十四五”時期江蘇體育產業發展藍圖,明確了六個方面的任務,其中之一是優化發展布局,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體育產業,推動長三角、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區域體育產業聯動發展,持續推動體育產業體系優化升級;《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的頒布從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指明了方向。
2、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阻礙
2.1、區域經濟基礎差異大
(1)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經濟差異大。
蘇南地區是江蘇最為發達的區域,處于長江三角洲核心位置,緊鄰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受其經濟輻射效應較大,為其堅實的經濟打下基礎。蘇南地區經濟總量常年位于江蘇省前列,人均GDP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與蘇南地區相比,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雖然近年來蘇北地區不斷升級改造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整體發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蘇南地區,具體見表1,表2。從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分析,蘇南地區2020年至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6077.87億元、63166.74億元、68697.76億元;蘇北地區2020年至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6505.56億元、30725.41億元、34261.66億元。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2020年至2022年,蘇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蘇北地區的2.1倍、2倍。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分析,2020年至2022年蘇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59536元、176936元、190674元;2020年至2022年蘇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78243元、89606元、99166元。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發現2020年至2022年,蘇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蘇北的約2.03倍、1.97倍、1.92倍。可以明顯看出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經濟差異之大。

表1 2020—2022年蘇南蘇北地區生產總值(GDP)
(2)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均衡。
江蘇省體育局印發《2025年全省群眾體育工作要點》,提出要實現場地設施建管用一體化,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保障效能。蘇南地區有眾多現代化大型體育館,如蘇州奧體中心、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體育館等,這些場館設備先進完好,具備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蘇北地區大型體育場館數量較少,并且一部分場館設施老舊。這種不均衡不僅體現了蘇南與蘇北兩個地區大型現代化場館的差距,而且體現了每個城市中心與農村地區體育設施的差距,一方面體現在結構不夠優化,城鄉和區域差距明顯。據了解,城市地區建設了“10分鐘體育健身圈”,隨處可見健身步道和體育公園,各項體育設施也較完善;而在農村地區,尤其是較為偏遠的鄉鎮,各項體育設施極為缺少,設施類型也較為單一,以基本的健身器材為主,缺少專業的場地和新興體育運動場所設施。

表2 2020—2022 年蘇南蘇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2.2、政策協同與執行不完善
江蘇省體育事業建設中,政策的出臺與政策的實行都存在一定問題。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在制定政策時都各自根據各自區域發展特點進行設定,其設定的目標各不相同。因政策目標的大不相同,區域間政策難以形成合力。同時,不同區域體育政策在具體內容上也缺乏連貫性與互補性。在政策執行階段也存在許多偏差,各地區經濟基礎和管理水平不同,在政策執行力方面也各不相同。蘇南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其政策能夠較高效地實行,而蘇北地區由于經濟緊張,在執行方面往往大打折扣。另外,因各地以往不同的管理與執行經驗,其對于體育事業政策執行的標準也往往不統一。對于具有較多經驗的地區,政策執行起來較為高效;對于缺乏經驗的地區,政策執行起來就較為復雜與緩慢。這些政策內容、政策目標、執行力、執行標準的不統一阻礙了體育產業區域的協同發展。
2.3、市場化程度與社會參與度存在差異
社會投入資本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多體現在蘇南地區社會投入資本集中,蘇中蘇北地區社會投入資本不足。蘇南地區經濟發達,市場活力較強,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投資進入各個體育領域,從而促進了體育賽事、體育培訓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蘇中和蘇北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市場開發程度較低,吸引的投資較少,投資的領域也較為狹窄。在賽事方面,資本投入較少,限制了蘇中蘇北地區體育賽事舉辦的規模,賽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相對較低。在基礎設施方面,因社會投入資本的不足,社會健身器材存在數量不足、設備老舊等問題,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社會資本投入的不均衡阻礙了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的發展。
人才資源分配不均衡。這主要體現在區域人才數量、人才質量、人才流通上的不均衡。從區域人才數量上來看,蘇南地區經濟發達環境良好,具有豐富的體育相關資源,能夠吸引體育人才聚集,體育人才數量充足。而蘇中和蘇北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體育相關產業發展也較緩慢,對于體育人才的吸引程度有限,體育人才數量不足;從區域人才質量上來看,蘇南地區憑借豐富的資源與良好的地區輻射效應,吸引了大量學歷高、技能高的體育高端人才,而蘇中和蘇北地區體育人才質量相對較低,具有豐富經驗的教練較少,體育管理和營銷方面的人才也較為缺少,影響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從人才流通上來看,體育人才流動呈單向流動態勢。在體育教育領域,大多相關專業畢業生選擇向蘇南地區進行發展,即使是蘇中蘇北的優秀教師也會選擇向蘇南地區發展,因為蘇南地區學校能為其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具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導致蘇中蘇北地區師資力量短缺。在體育科研領域,體育科研人才也呈現蘇中蘇北向蘇南流通的趨勢。蘇南地區資源豐富,可以為研究者提供先進的設備、專業的團隊、充足的經費等,而蘇中蘇北地區科研條件有限,許多科研項目也因此受到阻礙,使蘇中蘇北地區體育科研發展滯后,難以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上述人才資源分配上的不均衡阻礙了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的發展。
3、發展建議
3.1、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
首先,建立統一的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機制。加強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溝通與協作,打破地區與部門壁壘,避免無效銜接,將發展規劃落實到實處,形成江蘇省一盤棋的產業發展局面。同時,可以通過構建跨部門跨區域的政策協同平臺,實現信息的共享與交流。此外,完善政策落實的監督與評估機制,加強對政策下達與落實的實時監測,根據監測定期進行總結與調整優化。其次,要開展深入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更加精準具體地設定政策,根據蘇南蘇中蘇北地區不同體育產業的特點與基礎進行差異化的政策下達。最后,要加強人才、資金、創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引領。
3.2、產業協同與互補。
加快推動產業鏈向智能化、數字化、國際化、生態化、平臺化和多業態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協同性。鼓勵蘇南地區發揮其研發的優勢,蘇北地區發揮其制造業的優勢。例如,蘇南地區進行產品研發的同時,與蘇北制造業達成合作,既提高了生產效率與收益,蘇北地區也可以借此推廣自身品牌與產品。江蘇省在不斷提升制造產品質量與技術的過程中,不僅推動了GDP的增長,還大力促進了體育制造業的強鏈。
3.3、培養特色產業
在制造業方面,蘇南地區高端體育制造業集聚,蘇北地區體育產業基礎薄弱但潛力巨大。蘇南地區應在現有基礎上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推動體育產業的智能化發展,將眼光放長遠,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的同時滿足產品出口的需要。蘇北地區應把握好發展勢頭,打牢基礎,結合蘇北濕地湖泊等自然資源發展戶外運動裝備制造;在賽事方面,蘇南地區可以進一步在高端賽事、國際化賽事產業上加大創新力度,提升產業優勢與競爭力,申辦更多的國際化賽事。蘇北地區則進一步挖掘文化資源,開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體育賽事,將當地文化和體育賽事相融合;在新興體育產業方面,蘇南地區依托于其經濟基礎與創新能力,應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體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建設智慧體育平臺,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低碳體育裝備。另外,蘇南地區電競產業集聚,應進一步推動電競產業發展,打造電競產業生態圈。最后,蘇北地區依托于其文化底蘊以及生態資源,應進一步推動“體育+鄉村振興”“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積極開展“蘇超”聯賽等活動。
4、結語
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是江蘇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過對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現狀的分析,剖析了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促進因素以及阻礙因素,并提出相應策略,為江蘇省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規劃提供了有益參考。江蘇體育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涉及的分析框架還有待深入與細化,期待未來研究者的進一步探索。(作者:楊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