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統梳理了闞家鎮葡萄產業在黨建引領、園區集群、農文旅融合、科技賦能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深入剖析闞家鎮果品質量波動、市場競爭加劇、防災體系薄弱等現實挑戰,提出拓展產業鏈、強化品牌營銷、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等對策,以期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參考的發展模式。
闞家鎮(36°24′N,119°46′E)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經濟帶,隸屬高密市行政管轄,北距濰坊市區45km,南距高密市區15km,地處兩市交界的地理樞紐位置。該區域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5℃,年降水量680~720mm,無霜期210d左右,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冬季受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寒冷干燥(1月均溫-2.8℃),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溫熱多雨(7月均溫26.5℃)。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沖積平原的肥沃棕壤土共同構成了葡萄種植的優質生態基底。

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該鎮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組織模式:以基層黨組織為決策核心,統籌協調土地流轉與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社負責技術推廣與市場營銷,形成“統一種植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品牌運營”的集約化管理體系;農戶通過土地入股與勞務參與實現雙收益。這種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效整合了生產要素,推動葡萄種植向規?;藴驶D型。目前主導品種包括鮮食葡萄巨峰、甬優1號、陽光玫瑰和釀酒品種藍寶石、玫瑰香。通過“園區引領+合作社示范”的發展路徑,已建成麗珠源、春華秋實、奇順源等十大特色園區,形成總面積400hm2的產業集群。2022年產業數據顯示,年產量突破1.2萬t,實現銷售收入2.16億元,占鎮域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7.5%,帶動就業3200余人,農戶年均增收2.8萬元。
一、產業發展模式
1.1黨支部、合作社與農戶聯動
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發揮關鍵引領作用。以闞家鎮松興屯村黨支部為例,通過組織30余場村民會議,深入闡釋土地流轉與規模化種植的長期收益,僅用3個月便完成60hm2土地的集中流轉。黨支部聯合農業專家開展市場調研,選定甬優1號和陽光玫瑰等高附加值品種,并配套建設水電路基礎設施。此外,通過對接政府部門爭取200余萬元農業補貼,推廣農業保險覆蓋率達90%,顯著降低農戶經營風險。當地的麗珠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集體議價降低農資成本15%,年節約資金超30萬元;統一采購優質種苗并組織1500人次技術培訓,有效提升農戶種植水平。銷售端與50余家批發商及商超建立合作,年電商銷售額突破300萬元,構建“產供銷”一體化鏈條。農戶通過土地入股獲得每公頃1.8萬元租金,并通過勞動入股實現年均收入6萬元,形成“租金+分紅+工資”的多元增收模式,激發其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1.2 園區化、集群化發展
闞家鎮通過科學規劃,重點建設麗珠源、春華秋實等十大葡萄種植基地,形成覆蓋全域的規?;N植格局。其中,松興屯村麗珠源園區占地60hm2,總投資2300萬元,以巨峰甬優1號和陽光玫瑰為主栽品種;闞西村春華秋實園區面積40hm2,重點培育藍寶石、玫瑰香等特色品種。各園區依據土壤肥力、微氣候差異,精準匹配適生品種,構建差異化種植體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技術集成驅動集約增效。春華秋實示范園率先引入智能灌溉系統,單套設備可覆蓋20hm2農田,通過精準調控水肥配比,實現節水30%、節肥25%,帶動周邊農戶推廣應用。品牌建設方面,十大園區協同打造“闞家葡萄”區域公用品牌,統一質量標準與包裝標識,并投資建設5000m3保鮮冷庫及標準化分揀中心,物流成本降低18%,鮮果配送時效提升40%,形成“種植—倉儲—銷售”一體化運營鏈條,顯著增強市場競爭力。
綠色認證賦能品質升級。全鎮5個核心園區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建立從土壤到餐桌的全流程管控體系。如奇順源園區采用太陽能殺蟲燈與捕食螨生物防治技術,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6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90%;土壤定期檢測有機質含量、重金屬指標,灌溉水質符合GB5084-2021標準,確保果品安全優質。依托“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優勢,闞家鎮創新“線上+線下”立體營銷,線上通過抖音、淘寶直播展示葡萄生長實況,吸引超50萬粉絲關注;線下舉辦葡萄文化節、品鑒會,年均接待游客15萬人次,品牌溢價率提升20%,為產業增值注入持續動力。
1.3“農文旅”協同共進
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闞家鎮通過“農業+文化+旅游”三產融合模式,成功構建了特色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在葡萄產業規?;l展的基礎上,松興屯村創新性打造麗珠源葡萄觀光采摘園,形成“生產—加工—觀光—體驗”全產業鏈條。園區規劃建設體現現代農業特色,3km透水混凝土觀光步道貫穿園區核心景觀帶,20余處休憩涼亭采用生態建材建造,與葡萄藤架形成立體景觀體系。在服務配套方面,園區配備采摘工具及專業指導人員,建立游客服務標準化流程,確保服務質量達到AAA級旅游景區標準。
建設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周邊產業配套形成協同效應,30余家農家樂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食材統一供應,開發出高密爐包、葡萄葉茶等地理標志美食產品;民宿經營者完成服務技能認證,形成“田園人家”特色民宿集群,客房平均入住率達78%。游客體驗設計注重沉浸式互動,開發晨間農事體驗、星空觀測等特色項目,使過夜游客占比提升至4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500萬元。
塑造文化品牌與創新傳播。闞家鎮葡萄文化節已形成品牌化運營體系,第八屆文化節實現三大創新,一是文化表現形式創新,將高密茂腔與現代舞美技術結合,開發沉浸式非遺展演;二是參與機制創新,建立“專家評審+大眾票選”雙軌制品鑒體系,參與投票游客達1.2萬人次;三是傳播渠道創新,運用5G+VR技術實現多平臺同步直播,抖音話題#闞家葡萄節播放量突破800萬次。通過文化賦能,區域品牌價值評估提升至2.3億元。
1.4 科技與人才賦能產業升級
建設智慧農業系統。麗珠源園區建成山東省首個葡萄產業物聯網平臺,集成三大智能系統:①精準灌溉系統,采用壓力補償式滴灌技術,實現水肥利用率達85%;②環境調控系統,基于LoRa無線傳感網絡,每10m布設的傳感器可實時監測12項微氣候參數;③生長預測系統,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歷年生長數據,實現產量預測準確率92%。
建設人才培育體系。闞家鎮鄉村振興學院構建“四位一體”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方面,開發4個模塊32門標準化課程;師資建設方面,組建由6名高校教授、15名農技專家構成的導師團隊;實訓基地方面,建立20hm2教學示范園;認證體系方面,聯合人社部門頒發職業技能證書。
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濰坊學院葡萄研究所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創新鏈。在品種改良方面,運用基因編輯技術,針對黃海沿岸氣候特點,成功選育濰闞1號新品種。經3年區域試驗,該品種表現出顯著優勢:抗寒溫度閾值達-18℃、成熟期提前23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4%。建立“研究所+示范基地+農戶”三級推廣體系,技術輻射面積已達866hm2,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8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2.1果品質量把控不嚴
部分種植者為迎合市場對大果穗的偏好,過度使用膨大劑,導致陽光玫瑰品種果??招摹⑻鸲认陆?。提前采摘現象普遍,造成葡萄外觀達標但風味不足,損害品牌信譽。盡管少數園區實施精細化種植并主攻高端市場,但普通消費者對陽光玫瑰的認可度持續走低,亟需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
2.2市場競爭壓力大
闞家鎮葡萄產業面臨全國性同質化競爭格局。據農業農村部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陽光玫瑰種植面積已達8.3萬hm2,年產量突破120萬t,市場供給過剩導致批發價同比下跌23%。在時間維度上,云南產區借助地理氣候優勢實現早熟品種提前45d上市,形成顯著市場空窗期優勢。在價格競爭方面,傳統產區依托規?;a(平均單戶種植面積達6.7hm2)形成成本優勢,單位生產成本較闞家鎮低18%~22%,導致其在批發市場議價能力受限。在質量維度方面,雖然闞家鎮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值達19.8%,但消費者對糖酸比、果粉厚度等品質指標的認知度不足,導致產品溢價能力受限。
2.3防災減災能力不足
現有防災設施存在系統性缺陷,灌溉系統輸水效率僅58.3%(國家標準≥75%),排水泵站設計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低于現代農業園區要求的20年一遇標準。防霜設備覆蓋率不足15%,現有熏煙裝置PM2.5捕集效率僅32.7%,無法有效形成保護層。災害預警系統存在信息延遲,氣象數據空間分辨率僅5km,難以滿足設施農業精準防控需求。應急資源配置呈現碎片化特征,部門間響應協調效率低,現有應急預案缺乏數字化指揮平臺支撐,多部門協同作戰能力亟待提升。
三、發展建議
3.1拓展產業鏈條
建立“3+N”深加工產品矩陣:①葡萄酒板塊重點發展DOC級產品,建設年產能500t的標準化酒莊,引進旋轉發酵罐等先進設備;②葡萄干加工采用FD凍干技術,開發低GI功能型產品;③濃縮汁生產應用膜分離技術,Brix值提升至70°。配套建設冷鏈物流中心,實現4h內預冷處理,確保原料品質。組建由山東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等機構參與的聯合實驗室,重點突破:①葡萄酒多酚穩態化技術,延長風味保質期至36個月;②超聲波輔助浸漬工藝,縮短陳釀周期40%;③益生菌發酵果汁開發,乳酸菌活菌數≥1×109CFU/mL。通過ISO22000認證體系建設,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
3.2強化品牌營銷
構建“數據中臺+內容工廠”雙輪驅動模式:①建立消費者畫像數據庫,通過RFM模型實現精準營銷;②打造“闞家葡萄”新媒體矩陣,形成“1個官方號+10個KOL+100個農戶號”傳播梯隊;③開發VR云展廳,實現360°全景式產品體驗。創新體驗式營銷,設計“葡萄生命周期”體驗項目:春季開展疏花疏果研學課程,夏季組織夜間葡園音樂會,秋季舉辦釀酒工藝工作坊。與途牛、攜程等平臺合作開發農旅融合線路,實現年引流15萬人次目標。建立會員制社群運營體系,通過SCRM系統提升客戶終身價值。
3.3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建設智能監測預警系統,部署“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①安裝微型氣象站(數據采集頻率5min/次);②運用無人機熱成像技術進行墑情監測;③布設土壤水分傳感器網絡(密度10個/hm2)。開發災害預測模型,集成LSTM神經網絡算法,實現72h災害預警準確率≥85%。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實施排水系統改造工程:①主排水溝截面擴大至1.2m×1.5m,坡度調整至0.4%;②建設地下蓄水池(容量5000m3)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③安裝智能卷膜機,30s內完成設施閉合。防霜系統升級為立體防控模式,結合彌霧機(霧滴直徑≤50μm)與地暖管道(溫度調控精度±0.5℃),形成多維防護體系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闞家鎮葡萄產業通過組織創新、技術升級與業態融合,為鄉村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經驗。未來需進一步延伸加工鏈條、強化品牌差異化競爭、完善防災體系,以實現產業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作者:呂偉、單靜靜、高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