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剖析了鄭州樞紐能級提升的優勢與不足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樞紐“全域一體化”建設、拓展樞紐的“雙鏈”融合、加快樞紐數字化升級和增強樞紐內生科創力等對策建議。
一、樞紐協同能級提升:推進樞紐“全域一體化”建設
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樞紐,需以“全域一體化”理念重構樞紐經濟空間格局,破解層級割裂、功能分散、聯動不足等結構性矛盾,打造“樞紐—產業—城市”深度融合的現代化引擎。
1.頂層設計破局:構建跨區域協同治理新機制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形成區域協調聯動工作機制。需強化政策引導,推動跨區域重大項目有效開展,增強解決跨區域重大難題的能力,提升區域間合作的層次,促進省際以及跨區域間的協商交流與互動,探索相關共建省區在鄭州聯合辦公協同方式。
2.極核功能重塑:多中心集群與產城融合進階
突出樞紐極核功能,在明確各樞紐比較優勢基礎上,加快鄭東新區、經開區、高新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東部新城區、西部新城區并聯開發,打造“多中心、開敞式、組團軸線”的現代化功能型分區產業集群,從而真正發揮經濟“地理群聚”的效應,進一步推動站城一體、產城融合。例如,鄭州南站TOD項目規劃容積率提升至4.0,配套商務、研發空間占比超50%,目標2030年帶動周邊GDP達800億元。
3.立體網絡升級:構建“三維度”互聯互通體系
繼續深化互聯互通。織密完善樞紐航線網絡,形成“空地雙網”高效協同;強化內部直連直通網絡,統籌推進樞紐和樞紐城市間高、快速公路項目建設;夯實對外聯通主骨架,補齊對長三角等重要增長極快速連通能力,構建“米+井+人”字形綜合運輸通道,有力支撐次級中心城市、節點城市間互聯互通程度。

二、樞紐融合能級提升:拓展樞紐的“雙鏈”融合
鄭州樞紐經濟的升級不僅依賴物理設施的強化,更需通過產業鏈供應鏈“雙鏈”的深度耦合,重塑要素配置效率與產業協同范式,打造輻射內陸的“雙鏈”融合樞紐經濟示范區。
1.供應鏈中樞構建:從“通道經濟”到“流量經濟”的躍遷
傳統樞紐經濟側重物流通道建設,而現代供應鏈中樞要求以樞紐為節點,整合運輸鏈、物流鏈、產業鏈與價值鏈,提高樞紐資源要素配置效能。樞紐不僅僅是機場、高鐵站、海港、臨港型產業集聚區等靜態實體,能夠切實打通經濟系統各環節與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系,實現運輸鏈、物流鏈、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協同管控,激發流動性,提升資源交流強度,推動資源要素聚集的動態載體,這便需要以樞紐為紐帶,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各環節無縫連接,強化全程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打造現代供應鏈中樞,強化其對全域經濟的帶動輻射作用。
2.產業鏈協同進階:錯位互補與價值躍升
打破各區產業同質化內卷,構建“樞紐牽引—鏈式分工—集群共生”的產業生態,著力推動產業錯位互補與鏈式協同發展。強化經濟聯系,立足自身特色與定位,培育差異化的產業體系的同時,構建起優勢互補、具備強大整體競爭力的價值分工鏈條,依據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分工,打造功能性產業集聚中心,提升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充分借助樞紐外聯內引的優勢,培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有效載體,發揮樞紐整合資源稟賦的關鍵作用,以跨區域樞紐廊道建設和產業園區規劃布局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完善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的協同發展機制,健全利益協調機制,搭建產業合作平臺,合作共建樞紐園區。
3.“雙鏈融合”載體:樞紐廊道與產業走廊
國際物流廊道:加密“鄭州—盧森堡”空中絲路至每周15班,開行新能源汽車、冷鏈藥品等特色專線;建設中歐班列(鄭州)數字化訂艙平臺,實現與漢堡、馬拉舍維奇等節點無縫銜接,2025年重載率可以提升至98%。國內產業走廊:沿鄭汴洛科創走廊布局10個“雙鏈融合示范基地”,推廣“供應鏈服務+產業孵化”模式(如鞏義鋁加工供應鏈金融中心);構建“鄭州—合肥”新能源汽車走廊,聯合奇瑞、蔚來共建換電標準,2030年產業規模可以突破5000億元。
三、樞紐科技能級提升:加快樞紐數字化升級
鄭州需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抓手,破解信息孤島、系統割裂、標準缺失等瓶頸,構建“數字孿生—智能決策—生態協同”的智慧樞紐體系,實現從傳統物流樞紐向數字供應鏈中樞的躍遷。
1.中樞神經構建:樞紐運行指揮中心的全域賦能
整合現有部署在不同設備、不同系統中的業務平臺,進行動態監測、智能分析和仿真預測,實現樞紐運行“一屏全觀”,打造樞紐智慧大腦。比如:可以建設“鄭州樞紐智慧大腦”,整合新鄭機場貨運系統、中歐班列調度平臺、公路港物聯網等23類數據源,實現“人—貨—場—企”全要素動態監測。
2.基礎設施革命:全要素數字化重構
加快樞紐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新技術研發,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升級工程,加大智能鐵路、智慧公路、智能航運、智慧民航建設力度。比如:在鄭州鐵路樞紐部署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實現列車編組自動化率從30%提至80%,班列準點率超95%。
3.生態協同破壁:數據共享與標準統一
鄭州需打破政企數據壁壘,構建開放型數字生態。統一數據標準體系,加強對樞紐各業務板塊基礎資源的深度整合,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和數據交換,實現樞紐數據的互聯、互通與資源交換。統一貨物編碼(采用國際GS1標準)、運單格式(兼容FIATA電子提單)、設備接口(適配ISO/IEC19823協議),將數據字段差異從現有200項縮減至20項以內;同步建設“數據中樞網關”,破解航空、鐵路、海關等系統數據壁壘,實現貨運狀態、倉儲庫存、通關進度等30類核心數據實時共享;在航空港區試點“數據保稅區”,參照新加坡TRUST框架建立跨境數據安全流動機制,允許跨國企業合規傳輸供應鏈數據,吸引DHL、馬士基等國際物流企業區域數據中心落地;加強與頭部互聯網企業的深度合作,打造大數據共享平臺,推進各樞紐間票務、訂單、儲運、追蹤、支付結算等信息互通、運力匹配,電子口岸互聯互通、信息集成共享、高效流動,加強數據信息開放共享,推動資源要素有效整合和供需高效對接。
四、樞紐驅動能級提升:增強樞紐內生科創力
鄭州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破解研發投入不足、成果轉化低效、人才儲備薄弱等瓶頸,推動樞紐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躍遷,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創新高地。
1.創新主體培育:梯次化布局與要素聚合
進一步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強度,聚焦增加科技創新有效供給;明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做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蓄水池”,提升企業的研發投入拉動作用。
2.產業創新突圍:未來賽道布局與轉化破壁
以第七個“三個一批”項目建設為基礎,緊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具備特色優勢的產業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或部門,支持企業獨立或者聯合社會力量一起創辦技術轉移機構,以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迭代應用。
3.人才引力躍升:全球引智與產教融合
依托鄭州航空港引智試驗區、鄭州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級河南留學人員創業園等載體,聚焦“鏈主”企業和重點產業鏈需求,創新產業人才培養模式,聚力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合作,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產業領軍人才或團隊。
4.技術融合革命:數字賦能與硬核科技滲透
著力強化綜合樞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實力,積極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先進感知等前沿技術與樞紐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日常運行管理環節深層次的融合。比如:構建基于BIM+GIS樞紐三維數字模型,實時模擬貨流(誤差率<5%)、預測擁堵(準確率>90%),優化資源調度。
鄭州應以提升樞紐能級為切入點,深化全域一體化發展,拓展樞紐的“雙鏈”融合,加快樞紐智能化升級,增強樞紐內生科創力,破除思維定式、路徑依賴,提升樞紐能級,培育本地特色產業對樞紐的粘性,加強前瞻性規劃,主動作為,構建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先行探索和創新驅動,將鄭州樞紐“不可多得”的獨特優勢,迅速轉化為難以被復制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彰顯鄭州特色、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樞紐能級提升之路,為全國范圍內的樞紐能級提升提供有益經驗與成功范例。(作者:趙珂珂,孫晶,張新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