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而鄉村數字經濟能通過現代科技賦予鄉村振興創新發展新動能,對傳統農村進行創新轉型,促進現代數字經濟與傳統農業進一步融合,使數字經濟成為實現鄉村振興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本研究從加強數字基底建設、培養數字專業人才、深度嵌入特色產業以及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等方面入手,以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和監督管理為支撐,提出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數字化轉型協同推進以及鄉村數字生態培育三個新的發展方向,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提出實踐參考,助力促進鄉村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基于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鄉村數字化轉型是當前世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同時,學術界針對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電商發展方式創新等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就數字技術如何應用于精準農業、農村物流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當前,相關研究大多側重于單獨一個方面,很少對數字經濟發展中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設施、人才資源、產業轉型、治理創新等多要素的協調發展展開全面且系統地探討。
1 鄉村數字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1.1 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我國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斐然,通過擴大網絡通信覆蓋范圍,實現光纖寬帶和4G網絡覆蓋率均超過99%,并且一些發達地區已經率先實現5G網絡全域覆蓋,同時農村數字底座建設在不斷完善中。同時,我國打造以縣級物流中心為樞紐、鄉鎮配送站為節點、村級服務點為終端的三級物流網,使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流通,有利于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1]。
1.2 數字技術應用逐步滲透
數字技術已在鄉村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呈現出“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良好局面。在農業生產方面,已大規模普及物聯網技術,如應用智能溫室、精準灌溉等方式有效開展生產活動,實現精細化管理;在農村電商方面,已形成“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銷售”等新興業態,開創了農產品銷售新模式,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轉型[2]。
2 鄉村數字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
盡管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網絡覆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區之間的差距較大,一些偏遠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網絡信號弱、帶寬低,阻礙了數字技術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同時,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因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維修更換困難,老化更替成本高,難以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2.2 數字人才短缺問題突出
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壯年人口大量外流,農村缺少數字技術應用人員,目前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者不會使用互聯網。而且,在吸引和留住數字人才方面,鄉村優勢較小,即便是當地大學生、科技人才也不太愿意返鄉就業。農村數字人才缺口較大,難以適應未來的數字化發展需求。
2.3 產業數字化融合深度不足
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整體較低,智能農機、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較少,大部分地區依然采用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方式。農村電商發展同質化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未形成有影響力的電商名牌,產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高,產業鏈條短而散。此外,鄉村文旅、康養等新業態和數字技術相融合的探索剛剛開始,其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

3 數字經濟時代鄉村數字化發展的實現路徑
3.1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3.1.1 大力推進網絡深度覆蓋和升級
一方面,應加大對偏遠地區農村網絡建設的投入,加快建設5G和千兆光纖網絡的步伐,切實提升網絡覆蓋范圍廣度與速率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能保證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長期有效的運維保障機制,引入專業第三方進行定期化、專業化的維護管理,切實保障設備設施使用功能穩定有效發揮,為數字技術下沉至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有力的網絡支撐[4]。
3.1.2 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及冷鏈系統
其一,整合郵政、快遞、供銷多方面的物流資源,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布局,增強末端配送能力。其二,增強農村冷鏈物流設施投入力度,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在重點村完善冷藏保鮮設施設備,建成覆蓋全面、流通順暢、高效便捷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推動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
3.2 強化數字人才培育與引進
3.2.1 打造多層級人才培育平臺
依托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力量開展面向農民的數字技能培訓,根據農民的不同情況分類制定數字技能培訓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電商帶頭人、農業數字化應用示范戶等方面的培育。同時,實施“鄉村數字人才專項計劃”,對參加培訓并取得效果的農民予以補助,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提高農民學習數字技能的積極性[5]。
3.2.2 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
出臺針對大學生和數字人才的優惠措施,在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使高校畢業生、數字技術人才能自愿返鄉或者到農村就業和創業。實施“數字人才下鄉”服務機制,鼓勵城市科技人才、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去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并以柔性引才的方式充實鄉村數字化發展隊伍[6]。
3.3 推動產業數字化深度融合
3.3.1 加快農業生產的數字化進程
一方面,大力推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農業方面的運用,建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實現種植養殖精準化管理。另一方面,推進農業數字經濟平臺建設,整合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數據,將農業全產業鏈推上云端,并使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常態化,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7]。
3.3.2 提升農村電商發展質量
引導農村電商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加快完善農產品標準化和質量追溯體系。同時,促進農村電商與鄉村文旅、休閑農業等行業的融合發展,探索“電商+直播+文旅”等創新路徑,擴大農村電商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掘鄉村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4 鄉村數字化發展的保障機制
4.1 強化政策引導與統籌規劃
首先,健全鄉村數字化發展政策體系,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建立部門協調的工作推進機制。其次,將鄉村數字化發展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督查檢查力度。最后,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鄉村數字化發展的專項規劃,在現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基礎上突出數字化發展要求,提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及具體實施路徑,指導數字鄉村建設發展[8]。
4.2 加大資金投入與多元融資
其一,中央和地方應加大對鄉村數字化的財政投入,關注鄉村數字化過程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其二,著力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數字化建設,充分利用PPP模式、產業基金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指導金融機構創新各類適合鄉村數字化發展的金融產品,對涉農金融機構給予政策優惠傾斜,通過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帶動效應,激發各村鎮內部改革力量和發展活力,以保障鄉村數字化發展所需的資金。
5 鄉村數字化發展的新方向
5.1 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首先,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面向鄉村實際需要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創新工作。在農業生產的應用場景下,應研發適應于復雜地形和多種多樣的種植養殖模式特點的智能化農機具,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其次,利用人工智能開展農產品病蟲害智能化診斷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為農戶提供精準的技術服務。最后,開拓區塊鏈在農產品溯源、農村金融等領域中的應用,增強交易的信任感,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力。
5.2 推進數字化轉型協同發展
打破部門、行業、地域壁壘,形成鄉村數字化轉型共同推進機制,統籌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打通農產品產、供、銷各環節數字鏈條,將鄉村政務數據、產業數據、民生數據歸集融合,實現跨部門數據共通、業務協同,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服務效能。
6 結語
農業數字化轉型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推動作用,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治理水平以及促進農民增收等措施,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因此,各地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專業人才,推動產業數字化融合,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建立保障制度,以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挖掘數字技術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探索出新的路徑方向。(作者: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