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是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戰場,是一艘承載海西循環經濟產業的“母艦”。長期以來,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占據了我省工業經濟大盤子的“半壁江山。
依托這艘“母艦”,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在數年間拼搏前行。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下,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挑戰?在新常態下如何破解難題,以新作為取得新進展?帶著若干問題,記者走進了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
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東進西寧,西通新疆西藏、北上甘肅的重要交通樞紐,當地及周邊地區鹽湖、油氣、煤炭、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發展鹽堿化工、建筑建材、新能源、循環農牧業等特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但是柴達木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承載該州東西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發展工業,尤其是鹽堿化工產業所產生的大量“三廢垃圾”如何處理?近年來,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的決策者們通過“資源化、再利用”,用一根根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不但實現了變廢為寶,還使純堿、鉀肥等企業產生的廢石、粉煤灰、廢渣、廢液、氯化鎂,變成了年產值數以億計的水泥、燒結磚、氯化鈣、高附加值高純氫氧化鎂、高強高韌鎂合金,成為建筑建材、石油化工等市場上的搶手貨,還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良好環境效益。
循環經濟“鏈”出了大產業。為使德令哈市獨特的資源、區位、交通、電力優勢盡快轉化成經濟強勢,工業園堅持以資源、區位、交通優勢為依托,以“減量化、資源化、能融合”為指針,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效益”為標準選大商、招強商。
隨著昆侖堿業、省發投堿業先后入住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德令哈市年純堿生產能力達到220萬噸,在規模化、高效益發展的道路上成功邁出了第一步,被國內業界稱之為“中國堿都”。同時,以優勢資源為紐帶,抓住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堅持政策引導、資金項目支持多措并舉相結合,積極支持海西化建建材有限公司實施“雙百萬噸”水泥生產線擴能改造工程,使企業水泥年生產能力由過去的100萬噸提高到如今的220萬噸。
通過打造“石灰石、尾鹽——純堿;粉煤灰、碎石、爐渣——水泥、免燒磚、加氣塊;尾鹽、石灰石——蒸氨廢液——氯化鈣、球狀氯化鈣”產業鏈,推動資源開發利用縱向延伸,產業橫向融合,將鹽堿化工、建筑建材等產業緊緊地“鏈”在一起,使昆侖堿業、省發投堿業純堿產生的近百萬立方米蒸氨廢液、數以百萬噸計的粉煤灰、爐渣、廢石等“殘渣廢料”變成“金不換”,既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創造了年產值過數以億計的經濟效益。
走近地處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鹽化產業區的西部鎂業高純氫氧化鎂生產線,放眼望去,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寬敞明亮的車間、縱橫交錯的管線、工藝先進的設備,顯示了國內鹽化工產業一流水平。
這里的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座高純氫氧化鎂生產線,是由青海鹽湖集團公司投資建設,也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循環再利用項目。每生產一噸鉀肥,就會產生12噸氯化鎂,其中所含的鎂資源就占到總量的四分之一。由于技術瓶頸的限制,過去全都作為廢料,不但嚴重污染了鹽湖生態環境,還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如今,利用青海鹽湖集團集團公司獨自成功研發、獲得國家專利的高純氫氧化鎂生產技術建成的這條生產線投產達標后,經過一道道工藝流程加工后,昔日危害一方的氯化鎂全都變成了生產阻燃劑的重要材料高純氫氧化鎂。按照企業發展規劃,今后還將開發輕質氧化鎂、電熔鎂砂、燒結鎂砂等系列產品。
由青元泛鎂投資建設,已經進入投產試車階段的電解氧化鎂生產金屬鎂生產線,通過延伸產業鏈,利用電解氧化鎂技術生產附加值極高,在航天航空、汽車、電子等行業應用廣泛的高強高韌鎂合金。
漫步德令哈工業園,處處體現了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產業、能循環帶來的新特色。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僅現在重點發展的“石灰石、尾鹽-電石、燒堿-PVC-結構板材”、“石灰石-電石、電石渣-水泥”、“老鹵-氯化鎂-氫氧化鎂-高純氫氧化鎂、高純鎂砂、超細氫氧化鎂”、“白云石-金屬鎂-高強高韌鎂合金”5條產業鏈,全部建成后將開發出11個新產品。尾鹽開發由此“鎂”不勝收。 與此同時,通過建設集新能源設備研發、生產、檢測、維修為一體的試驗創新基地,構建“硅棒硅錠、切片——太陽能電池制造、切片——晶體硅組件——封裝”產業鏈條,打造集新能源設備研發、檢測、生產于一體化的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