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的進一步普及催生了很多“剁手黨”,然而,正是他們不知疲倦的“買買買”,間接的催生了一個細分市場的火爆,真真正正的拉動了中國汽車產業。
受電商平臺的持續火熱、政策支持、各行業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1-5月份,新能源物流車產量為2768輛,與去年同期的1310輛相比增長 111.3%。而隨著新能源汽車“騙補風波”逐漸飄過,新能源物流車在今年下半年將會繼續上量,成為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生力軍”。
此前便有業內人士預言“電動物流車未來五年或有2000億市場”。那么問題來了,新能源物流車為什么有這么大潛力?
政策“春風”吹向新能源物流車
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已經不是什么秘密,現階段的純電動汽車售價還是比較高的,補貼在推廣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補貼在哪兒,銷量就在哪兒,全球都一樣。
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來說,經過去年年底“騙補”事件的折騰,補貼的力度已經開始逐步退坡,根據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的《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確2017~2018年的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 40%。按照規則設計,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
實際上在今年,這樣的退坡便已經開始。近日,比亞迪在上海就受到了“按量退坡”的影響,由于其自2014年以來在上海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不足4萬輛,按照今年4月出臺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2016-2017年)》規定,每輛車可獲得的上海地方補貼被降低至5000元,成為了上海第一家被削減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比亞迪秦在上海補貼遭“腰斬”
然而,可是。對于新能源物流車來說,補貼力度依然很足。
截至今年7月初已經有30余個省市出臺了新能源汽車相關推廣、補貼政策。其中,20余個省市的補貼政策都對純電動物流車做出了補貼規劃,地方補貼最高幅度與中央1:1進行補貼,即1800元/kwh,最低幅度的補貼為純電動貨車1.5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貨車400元/kwh。
至少到目前為止,這些補貼仍然與2015年一致,也并沒有任何消息表明,關于新能源物流車的補貼會退坡。
事實上,國家對于新能源物流車的政策支持不僅不會退坡,反而還會更加鼓勵。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上個月在陜西調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時,就特別強調了要“積極實施綠色交通工程,繼續擴大公交、出租、環衛、物流及國家機關等領域應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