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上每一次轉折性發展,都與國家戰略密不可分。
1953年,年輕的新中國播下充滿希望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一批武字頭企業迅速崛起。那些年,重工業是大武漢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脊梁。
今天,40多項國家戰略與改革試點,在武漢疊加:
長江經濟帶、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湖北自由貿易區武漢片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這一次,大武漢能否再次把握住歷史機遇?
夏末初秋,漫步東湖綠道,聽碧波拍岸、草木拔節;穿梭中山大道,憶漢腔漢味、百年弄堂。
從機場T3到航運中心,從外環東擴到四環繞城,城市建設的“筋骨脊梁”,每天不一樣。
治堵、治霾、治水,順的是民意;經濟建設不忘養老服務,從的是民心。
過去兩年,武漢圍繞重大產業、重大城建項目和重要民生工作,走上了一條“三重”并舉的發展之路。
產業轉型,國家戰略下的武漢作為
集成電路與顯示屏,新時期的國之重器。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進口國,存儲器關系國家信息安全。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都沒有擺脫“缺芯少屏”的格局。
承擔國家戰略,武漢搶占存儲器產業制高點。
2016年12月30日,總投資1600億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在東湖高新區動工建設。明年底建成投產后,將月產晶圓硅片10萬片、約8.5億顆三維閃存芯片,廣泛應用于手機、U盤、電腦、服務器等電子設備。
這是我省建國以來最大單體投資高科技項目,也標志著中國集成電路存儲芯片產業,在規模化發展上實現突破。
存儲芯片之外,多條顯示面板生產線,也在東湖高新區和臨空港經濟開發區上馬。
發展智能終端產業,武漢不能只做組裝基地,還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完善顯示產業鏈。今年6月,我國中小尺寸“面板大王”武漢華星光電,在光 谷 正 式 動 建 第 6代LTPS-AMOLED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這條總投資350億元的生產線,主攻高分辨率柔性可折疊式智能手機顯示面板的研發制造,是國內首條折疊顯示屏生產線。達產后,年均銷售額預計將超過百億元。
TCL集 團 董 事 長 兼CEO、華星光電董事長李東生表示,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在光谷形成“芯片—顯示—智能終端”全產業鏈,打造一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
另一艘百億級顯示面板“航母”——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也已點亮第 6代LTPS-AMOLED生產線,并將于年內投產。
8月,京東方科技集團與武漢市政府、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簽署投資框架協議,在臨空港(東西湖)開發區打造10.5代TFT-LCD生產線,生產6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460億元投資總額,再次刷新武漢顯示面板項目單筆投資之最。
至此,國內顯示面板“三巨頭”,全部在漢集結。李東生不無感慨:“在一座城市建3條最先進顯示面板生產線,武漢是唯一一個。”
武漢是一個老工業基地。直至“十一五”末期,鋼鐵、石化、機械制造等傳統制造業,仍是武漢主要的產業結構。2011年,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三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僅占37.7%。而去年,這一比重快速躍升至63.6%。
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絡安全基地,近兩年,四大國家級新基地建設在武漢次第展開,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重要新底盤。
“武漢產業結構正悄然生變。”武漢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武漢完成了“老工業”向“新工業”的轉身。
今年1-7月,工業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8.4%。按照經濟規律,幾年后城市工業榜單將重新排位,“第一方陣”武漢志在必得。
大城跨越,建設曲中的武漢模樣
從天空俯瞰,光谷廣場綜合體圓盤區酷似盛開的花朵。
8月25日,隨著最后一塊混凝土頂板澆筑完畢,“光谷之花”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這是國內最大的地下市政綜合體。工程主體為直徑200米的“大圓盤”,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相當于20多個標準足球場;最大開挖深度34米,好比在地下挖了11層高樓;工程土方開挖量180萬立方米,相當于20個普通地鐵站開挖量。
光谷廣場綜合體2014年底開工,預計2018年底建成投用,總投資約22億元。它集軌道交通、市政工程、地下公共空間于一體,2號線南延線、9號線、11號線3條地鐵,魯磨路隧道、珞喻路隧道2條市政隧道,以及1條非機動車地下過街環道在此交會穿過。
最近幾年,武漢快馬加鞭,城建投資逐年攀升:2014年1516億元,2015年1798億元,2016年2009億元……今年,這一數字將達到創歷史的2362億元!
巨量資金,投向了哪里?
放眼武漢三鎮,藍色圍擋內,百余項重點工程正加快推進。
地下,14條地鐵同步在建。
根據計劃,今年底將再通兩條地鐵——8號線一期和陽邏線。屆時,武漢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從181公里增至232公里,相當于香港、巴黎現有水平。“十三五”期間,將以每年至少通兩條地鐵的速度,演繹“每天不一樣”。至2020年,地鐵運營里程將達到401公里,趕超英國倫敦。
地上,快速路網基本形成。
雄楚大街高架繼續向三環線延伸,漢江大道部分路段沖刺通車,江北快速路、光谷大道延長線加快推進,兩湖隧道、南湖通道即將開工。“五環十八射”快速路網,正從藍圖變為現實——在原有基礎上,完善一環、建成二環、提升三環、建設四環、東擴外環,放射線道路建成過半;背街小巷,百余條微循環道路同時開建,打通“斷頭路”,暢通“大循環”,加快形成環射成網、循環連通的“快干支微”路網格局。
水面,座座大橋巍然屹立。
沌口長江大橋已勝利合龍,預計年底通車;青山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雛形初現;又一條跨漢江通道——江漢七橋,開工在即。
隨著鸚鵡洲長江大橋、江漢六橋、中法友誼大橋、四環線漢江特大橋建成通車,武漢擁有長江大橋8座、漢江大橋11座,既聯通三鎮,又銜接城郊。
城建理念,悄然變化。
2015年以來,武漢城市建設本著“讓城市安靜下來”的理念,更加注重城市品質,追求市民對建設過程和結果雙滿意,最大限度減少建設過程對群眾生活的影響。
去年9月,東湖南岸,武漢大學一幢88.3米高的教學樓在爆破聲中拆除,珞珈山優美的自然山際線得以恢復。
長江兩岸,400多塊樓頂廣告全部拆除,簡約、優美的城市天際線,重映眼簾。“傳世之作”東湖綠道,按世界級標準打造,入圍聯合國人居署示范項目。碧波之上,28.7公里綠絲帶禁止機動車通行,開啟人們神往已久的慢生活。
與綠色同步復活的,還有城市的根脈與記憶。
去年底,百年老街中山大道華麗回歸,沿街老建筑“整舊如舊”。漢正街等16個歷史文化街區,依次啟動修復改造。老里弄、老建筑、老牌坊,甚至漢味叫賣聲,陸續回歸。
心系民生,事關獲得感的武漢實踐
上學、看病、養老,治霾、治水、治堵……民生問題的治理,勇破藩籬“敢為天下先”,條條新政都事關市民“獲得感”,是改革的“試金石”,發展的“穩定器”。
近日,硚口區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黃瑩巡檢她的簽約病人,發現仁壽社區358號73歲的周師傅餐后血糖偏高,趕緊給他調整胰島素。周師傅說:“家庭醫生是我的‘健康總管’”。
今年以來,武漢推出居家養老醫療衛生簽約服務。中心城區65周歲以上居家老人,可獲得家庭醫生團隊基本醫療服務、轉診服務和預約上門服務。
重點推進“互聯網+居家養老”“社區為老服務”“醫養結合機構養老”等養老服務模式,服務不同老年人群體。一個立體式、多層次、可持續養老服務網絡正在快速建成。
今年秋季開學,全市幼兒入園、小學入學雙雙破10萬。武漢新建投用中小學10所、擴建3所,新增1.2萬個學位,緩解部分地區入學入園矛盾。
踩準社會痛點,連續出臺政策組合拳,調整優質教育“供需關系”。在“單校劃片”基礎上嘗試“雙校劃片”,努力降低社會非必須“擇校”。
破解“看病難”、“看病貴”,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武漢走在全國前列。同濟醫院血液科主任周劍鋒主持全國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解鎖血癌密碼。
新醫改背景下,“看得起病”是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武漢去年底啟動市屬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今年首次出現住院均次費用下降,初步實現了改革階段性目標。
治霾,創造性實施空氣污染管控,空氣質量明顯提升。去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上年增加45天,PM10、PM2.5大幅下降。今年8月,首次實現自2013年以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100%。
治水,率先提出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武昌“龍須溝”巡司河華麗變身正是“四水共治”的典范。
江南泵站和巡司河第二出江通道去年9月底動工興建,9個月時間即建成并具備應急排水能力。江南地區汛期排漬壓力大大緩解,原來黑臭淤塞的巡司河水質有所好轉,河岸初步形成市民親水的濕地生態景觀廊道。
創新社會治理,推行智慧交通,破解城市交通擁堵。實行“行車停車雙誘導、路內路外都方便”的智慧交通服務;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把司機變交警,把交警變司機”。擁堵延時指數全國排位,從2014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12位。
全力推動綠色出行。集齊了常規公交、無軌電車、地鐵、城鐵、輪渡、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有軌電車和BRT快速公交等8種公共交通工具,將六成打算出行的私家車固定于小區里。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已由2014年的55.1%提高至2016年的58.60%。受共享單車等利好因素影響,今年公交分擔率有望突破60%,達到全國“公交都市”建設試點要求。
眾人眼中大武漢
市民桑檸說:“在武漢呆10年了,早已深深的愛上了這座城!愛她的一切,無法自拔!”市民蘭蘭說:“武漢今非昔比了,騰飛吧武漢,希望你越來越好,武漢是我的家鄉我的根!”
企業家愛講親身感受。當代集團創始人艾路明說,今年來,武漢突出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主體。近期,在武漢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當選市工商聯主席,這些都給了民營企業家很大信心。當代集團在紐約、巴黎、倫敦都有投資,與當地企業家交流,大家對武漢的國際化有著共同感受。
外來人員認同武漢崛起。長沙人玠羽說:“大武漢真的人才濟濟,我這個長沙人為之欽佩!”網友Mars說:“前段時間說科技成果沒有有效轉化,現在已經成立了一個新局。效率之高出乎意料,武漢的拼搏趕超勢不可擋!武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