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下發了 《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旨在進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斗桨浮穱@確保能源安全供應、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三個方面確定了15個領域的能源裝備發展任務,其中包括清潔高效燃煤發電裝備、風電裝備、能源互聯網裝備的關鍵技術都有所提及。
到2025年前,新型能源裝備制造業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較完善產業體系,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部分領域能源技術裝備引領全球產業發展。
《方案》提出,到2020年前,使能源裝備制造業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能源裝備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產能過剩明顯緩解。到2025年前,新型能源裝備制造業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較完善產業體系,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部分領域能源技術裝備引領全球產業發展。
從關鍵裝備突破
能源裝備是能源技術的載體,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部分。而我國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和結構轉型大形勢下,傳統的能源裝備亟須革新和提升水平,同時一批新型能源裝備產業正在萌芽,因此,我國的能源裝備制造業面臨著能源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兩重挑戰,自主創新能力和開發部分關鍵技術成為解決目前能源裝備業發展問題的突破口。
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首次會議上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決策提出適合我國現在能源革命和裝備制造業發展新要求的政策—《方案》。從《方案》可知,我國將依托能源工程建設,組織推動攻克關鍵能源裝備的技術,并會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進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也成為《方案》要達到的重點目的之一。
想要達到目的就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方案》布局15個關鍵領域能源裝備的技術也是基于以點帶面來推動整個能源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以風電裝備為例可以分析此結論。
在風電裝備方面,《方案》提出,未來將開發適用于輪轂中心高度100—200米大型陸上風力發電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5—7兆瓦級大型風電機組、10兆瓦級大型風電機及關鍵部件設計制造技術、變流、變槳等子系統智能融合技術、發電機高性能控制技術、基于大數據的風電場群智能運維技術,重點突破超長低風速葉片、超大功率高溫超導風力發電機、大功率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等。
業內人士表示,《方案》瞄準了制約我國目前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將之作為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業水平的當務之急,必將對我國風電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多方力量并進促升級
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升級不僅僅是需要在關鍵領域布局,《方案》指出還需多方力量共同使力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
首先,政府作用不可缺。能源裝備制造業中企業是主體這不可否認,但是如果加以引導,組織推動能源企業與裝備制造業聯合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制定裝備自主創新工作方案,協調和推動裝備自主研制,則可加快形成重大能源裝備成套能力。
而政府的財稅、價格、項目考核和運行監督等手段也可以推動能源裝備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例如對國家明確承擔能源裝備試驗示范的依托工程,試驗示范期間適當的給予安全運行考核政策支持,并進一步研究給予稅收、電價等方面的優惠。鼓勵對符合產業發展方面的能源裝備首臺套項目開展保險和再保險。
其次,資金支持同重要。要在重大能源裝備、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的技術有所攻關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我國將研究利用專項建設資金、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來支持符合條件的關鍵裝備技術攻關、產業和制造條件升級,并且《方案》表明會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能源裝備建設項目給予金融、貸款等政策優惠。
再次,優勝劣汰也需要。對此《方案》建議,對完成試驗示范的重大能源裝備,行業主管部門定期出臺能源裝備自主創新推薦目錄,鼓勵其推廣應用。還需適時調整和取消相應整機、成套設備、部件和材料的進口免稅政策。完善技術和質量技術監管體系,加強第三方檢測檢驗,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且要研究制定重大能源裝備和關鍵零部件質量通報制度,組織能源企業、行業協會定期調研和發布能源裝備質量情況,通報質量問題突出、引發重大生產事故的設備及制造企業。引導和督促制造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質量保障能力,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最后,健全機制促進國際合作。我國正在建立“一帶一路”,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健全能源裝備國際合作服務工作機制,可以引導能源企業、裝備制造企業抱團出海,防止國內企業同質化惡性競爭,推動能源裝備制造業從單純技術引進向人才引進、對外并購、合作研發轉變,支持引進能源發展急需的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
但是想要接軌國際還必須有一個基礎就是產業標準。對此,《方案》認為,要加快現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修訂、整合和完善,適時制定新的國家和行業標準,提高標準的先進性。加強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提高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級,形成統一、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技術裝備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