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五年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除了會有結構性的矛盾之外,整體的供求格局也將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甚至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在2016泰達論壇舉行的全體會議上表示,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互動是“十三五”時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邏輯。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汽車產業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保持了平穩的增長速度,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汽車工業整體發展仍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三大難題。不得不說,能源消耗仍然成為擺在汽車工業生產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從產業鏈方面看,通過信息化的升級減少零部件的數量和產業鏈的長度,同時縮短產業鏈的長度,降低了新企業的“門檻”。在信息化的推動下,汽車智能制造將與整個汽車產業生態形成一個有機、高效、完整的系統,這將是未來汽車生產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斷深入,黃標車、老舊汽車淘汰力度在不斷加大,同時汽車制造有害物質控制、汽車報廢可回收利用率、零部件再制造產業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對此,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處長韋洪蓮表示,近年來,機動車排放標準在加快升級。在明年1月1日全國將統一實施國五排放標準。有數據顯示,從黃標車國零排放標準到現在排放標準的升級,單車排放量下降了九成以上。
據記者了解,我國機動車環保技術水平已經跨越了歐洲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還要在此期間實施國家第六階段排放標準。
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對于機動車排放標準愈發嚴苛。不過,我們所在的城市依然常看到霧霾天氣“造訪”,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按照標準,PM2.530左右,天空基本就是藍的,但是這種藍是低水平的藍。現階段,中國的PM2.5的標準是35微克,而歐洲、美國的標準僅為15 微克,美國還在往更低數值調整,也就是我們的標準是美國的3倍。而且即便按照這種較低標準,能夠達標的城市也只有2成多一點。”韋洪蓮進一步解釋道,由于新修訂的《大氣法》對企業生產銷售超標的機動車處罰為沒收違法所得及處以貨值一到三倍的罰款,因此汽車企業需認真做好生產一致性的保障。
除此之外,對于人們廣泛關心的智能駕駛話題,德國交通部智能交通系統與自動駕駛司處長ChristineGreulich透露一個重要信息,德國正在提出相關的草案來改善并修訂一系列的國家立法以及法律法規,以使自動互聯駕駛被納入法律準許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