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強調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2017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制定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
智慧養老是指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云計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面向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物聯網系統與信息平臺,整合政府、社會及社區家庭的資源,為養老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公共管理創新服務模式。智慧養老旨在通過智慧技術創新養老管理,與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接軌,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
福建智慧養老產業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532萬人,占總人口的13.73%,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33萬人,占總人口的8.6%,8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92.4萬人,占總人口的2.69%,全省有空巢老人119.64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2.49%,老年群體中高齡化、“空巢”化特征進一步顯現,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更加嚴峻,發展養老服務業更加迫切。全省有老年專科醫院4家,開設老年科室的醫院208家,醫療機構設立老年護理院5家,老年康復醫院4家,扶持醫養結合機構或養老機構內設衛生室48家,已有133家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目前,福建省智慧養老基本處于起步階段,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較低。規范化管理機制、統一信息化標準缺失,養老信息化建設滯后,智慧養老面臨技術發展障礙,缺乏專業團隊保障,政府部門、社區、機構之間信息尚未實現實時交互,共享度不高。基于數據驅動的養老服務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有待加強,針對老年人健康、護理的數據采集方法的系統研究比較缺乏,基于信息平臺的養老服務多主體多任務協同與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區域協同的養老服務供需匹配與協調優化機制尚未形成,數據驅動的醫養服務流程設計和優化方法亟待加強。信息互通互聯與個人信息安全之間尚未有效銜接。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智慧養老建設。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抓住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契機,提升移動通信網絡服務水平的同時,將未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需求納入規劃設計統籌考慮。提升互聯網服務質量和速度,降低網絡資費,減少企業服務成本,加強不同通信企業的整合融通,確保不同信息網絡間的互聯互通。打造覆蓋家庭、社區和機構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網絡。
重視智能設備研發。發展適用于智能健康養老終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傳感技術,室內外高精度定位技術,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術,低功耗、高性能微處理器和輕量操作系統。加強健康養老終端設備的適老化設計與開發。重點研發適用于健康管理終端的健康生理檢測、監測技術。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臺集成設計。推進健康狀態實時分析、健康大數據趨勢分析等智能分析技術發展。研發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重點發展健康手環、健康腕表、可穿戴監護設備等,對血壓、血糖、血氧、心電等生理參數和健康狀態信息進行實時、連續監測,實現在線即時管理和預警。完善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功能,重點發展用于家庭、家庭醫生、社區醫療機構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監測應用工具包,便于個人、醫護人員和機構在家庭和移動場景中實時監測各項生理指標,并能借助在線管理系統實現遠程健康管理。提升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服務能力,重點發展用于社區機構、公共場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檢測設備,便于用戶在不同社區、機構中隨時、隨地、自助地完成基礎健康狀態檢測。豐富智能養老監護設備,重點發展用于家庭養老及機構養老的智能輪椅、監護床等智能監測、康復、看護設備,開發預防老年癡呆癥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內外定位終端,實現自主自助的養老功能,提高用戶自主養老、自主管理的能力。開發家庭服務機器人,重點發展滿足個人和家庭家居作業、情感陪護、娛樂休閑、殘障輔助、安防監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務型機器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優化服務平臺設計。建設智慧健康養老創新中心,解決行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問題,不斷創新產業生態體系。集聚產學研醫等各方面資源,推動關鍵技術、核心器件、重點產品研發,完善產品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提升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充分利用現有健康信息、養老信息等信息平臺,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統一規范、互聯互通的健康養老信息共享系統,積極推動各類健康養老機構和服務商之間的信息共享、深度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健康養老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與應用。
依托福建省城市多區疊加優勢,支持智慧健康養老領域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業支撐平臺建設,鼓勵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推動建立一批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生態孵化器、加速器,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市場應用及推廣等方面的扶持。
完善制度標準體系。加快建立政府部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醫療機構等非營利組織的數據標準和統計標準體系,建立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的標準化體系。制定智慧健康養老設備產品標準,建立統一的設備接口、數據格式、傳輸協議、檢測計量等標準,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信息開放共享。完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流程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推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制定智慧健康養老信息安全標準以及隱私數據管理和使用規范。完善智慧養老相關法律法規,落實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網絡安全防護要求,提高防攻擊、防病毒、防竊密能力,加強智慧健康養老個人信息保護,制定智慧健康養老有關的信息采集標準和操作流程,依法依規加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的數據管理和安全管控。
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開展覆蓋城鄉、多種類型的應用試點,培育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建設智慧健康養老示范社區,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產業聯動的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引導醫院、養老機構、社區服務中心和相關企業機構參與支持試點項目建設,支持企業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模式,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提供優質的醫療、養老資源保障。制定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推動在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有關政府采購項目建設中優先支持目錄內產品。鼓勵通過補貼等形式支持家庭和個人購買使用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通過設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與政府資金形成支持合力。推進政府購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逐步擴大購買服務范圍,完善服務內容。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推廣。
注重人才儲備交流。鼓勵高等院校加強老齡化社會應對及智慧健康養老方面的理論研究。深化兩岸智慧健康養老方面技術、人才和項目交流。加強職業技術院校和養老服務機構合作,加大相關職業技能人才如數據工程師、智慧養老設備研發工程師、新型社區養老護理專業人員等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對老年人、老年護理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低齡老人的優勢,加大基礎護理照料、互聯網系統、老年保健心理等培訓力度,實現以老養老。制定相應政策,完善招募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制度,設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在升學就業、職稱評定、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優惠。通過人才儲備,形成健康養老智慧化的良好氛圍,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理論研究、合作交流、創新研發、護理服務、綜合評價工作不斷發展,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和新時代智慧養老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