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社會、科技的任何變革,不斷使農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當前,針對資源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壓力,積極發展“中醫農業”,融貫古今、中西合璧是建設特色生態農業的理論創新和現實選擇。
農業發展背后弊端顯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農業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然而目前由于化學藥劑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破壞。
比如,連作大棚蔬菜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生產集約化程度增高,危害蔬菜生產的蟲害、病害日益嚴重,病蟲害的抗藥性也越來越強。
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不但破壞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壞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惡性循環,致使病蟲害防治越來越難。
中醫與農業碰撞出火花
“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達到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目的。
中醫農業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可以在農藥、獸藥、肥料和飼料四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研制成促進動植物生長、防治動植物疫病的營養物質或藥劑配方,可以有效實現有機生產、降低藥物殘留。
融合發展 中醫與農業如何實現優勢互補
1. 利用生物體或提取物實現農業綠色防控
“中醫農業”采用的中醫藥農藥來自于天然生物體,這些生物體經過千萬年逐漸演化形成了自身防御系統,中醫藥農藥成分復雜、作用方式多樣,不容易產生抗藥性。同時,中醫藥農藥還有殺蟲譜廣、持效時間長的特點。
由于中醫藥農藥均為自然產物,在環境中會自然代謝,參與能量和物質循環,對環境和人畜安全無害。中醫藥農藥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天然生長調節劑,有助于提高動植物的抗病能力,促進動植物生長,增加病蟲害預防作用。
2. 利用生物元素和其他天然元素搭配達到動植物生長調理效果
實驗證明,在種植有機蔬菜方面,“中醫農業”克服了有機農業不能抵御病蟲害、不能高產的瓶頸。
一是增加富含各種中微量元素的礦物質,促進作物次生代謝以產生化感物質增加植物抗逆性、抗病性和產品的營養水平及口感。
二是充分發揮有機碳對作物高產的重要作用,注重來自于農業有機剩余物的大量碳素有機肥投入。
三是投放微生物復合菌群,既通過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機氮為作物提供氮素,又可以通過其中的固氮菌有效保證作物對氮的大量需求。
四是注重調理土壤物理性能,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
通過上述特殊的有機栽培方式,不僅沒有發生重茬病等設施農業容易出現的病蟲害,而且實現了穩定的高產出。例如在西紅柿大棚里,茄科作物非常普遍的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薊馬也沒有發現,而且能夠剪枝再生。
3. 利用生物群落間的相生相克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
實驗證明,茶園采用喬灌草立體種植,可以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驅蟲、殺蟲、引蟲、吃蟲。
茶園種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抑制雜草生長,無需使用除草劑。
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和喜歡適度遮陰特點,在茶園種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為茶葉增香,又可以為茶樹適度遮陰,為茶樹創造適宜、健康的生態環境。
特色生態農業 1+1大于2
1. 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提質增效
通過“中醫農業”這一農業生態轉型的有效途徑,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用新型肥料和農獸藥替代化學肥料和農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2. 開發藥食同源食品,提高中藥材質量
“中醫農業”可以提供功能性農產品,例如通過中醫農業技術生產出來的水果、茶葉、水稻、瓜果和蔬菜以及畜禽產品在保健功能方面已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認可。
同時由于“中醫農業”能避免化肥農藥對中草藥的污染,可以明顯提高中藥材的藥性,還原道地本味,如果再加上與多倍體科技的結合,還可以使得中草藥藥性成倍增加。
“中醫農業”是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領域,可以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滿足人們健康發展的需要,突破常規農業的瓶頸,是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特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