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全球光伏行業領軍企業”“國家節能門窗科技化產業基地”“全國最大的全水漆生產企業”“河北省科技進步獎”獲獎總數連續4年全省第一……
放眼古城保定,一個個有關創新的名號次第誕生,一個個科技創新成果相繼落地,保定人強烈地感受到,創新如同一款動力強勁的“發動機”,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沖擊著、改變著、激活著保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帶動著古城保定加速崛起,起跳騰飛。
創新政策,釋放巨大的裂變能量
創新發展需要政策引領,創新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我市緊緊圍繞企業需求加大政策創新力度,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2014年我市第一個全市性的大會就是科技創新大會,今年剛剛又召開了科技創新暨全民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連續兩次大會將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高端發展、低碳崛起之路”的目標上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持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創新為重點的全面創新階段,營造了創新生態,掀起了萬眾創新熱潮。出臺了加強地校合作建設“保定中關村”的意見、支持企業創新的八條措施、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推進全民創業,激活市場主體。創業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之源,是區域生機活力之本。我市連續三年開展全民創業行動,鼓勵大中專畢業生、無業失業人員、轉退軍人、科技人員等各類市場主體開展創業;放寬準入條件、經營場所限制,簡化各種審批手續,提供政策支持,推廣一站式服務模式;不斷優化服務環境,落實減免稅政策,金融信貸向小微企業傾斜,去年以來,全市各類市場主體新增9萬戶。發展眾創空間,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熱情,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保定市“眾創空間”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目前正在對23家申報的眾創空間組織認定,豆芽眾創空間、支點創業基地等一大批創客群體蓬勃興起。
創新需要資金支持,不斷提升我市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科技人員積極進廳、進京、進部委、進院所、進高校,加強溝通匯報,宣傳保定。兩年來,爭取上級科技項目140余項,爭取科技資金近2億元,為保定產業創新注入了活力;市科技局與河北銀行開展科技金融深度合作,每年以1000萬元科技經費撬動金融資金1.5億元支持,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
聚集創新資源,搭建創新發展平臺,為項目落地提供空間。目前我市已建成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6個、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20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4家,居全省第二;支持企業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5家、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88家,培育出了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26家,為京津科技資源落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組建產業聯盟,助力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市科技局與高新區、市科協推動組建了7個技術創新產業聯盟,成為引領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到目前,省科技廳網上顯示全市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750家,在全省排第三名,認定“小巨人”企業98家。
創新驅動,對接京津助推產業升級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給保定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保定區劃調整,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拓展出巨大空間。保定市注重創新理念,敏銳把握,全面對接京津,把北京的人才、技術、資金優勢,與市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把京津的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科研機構引進來,借力發展,依靠科技助推產業升級。
我市率先與中國科協聯姻,被命名為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科協組織全國學會專家深入我市企業廣泛調研,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采取市場化方式,進行技術深度合作,學會專家承接企業研究課題,為企業解決技術瓶頸。目前,全國學會與保定企業合作廣泛,立中集團汽車輪轂研發鋁基基礎上減少磷和鐵技術、天河環境脫膠催化劑應用技術、新蓮池書院綠色油墨印刷技術等20余項技術合作正在開展。
自2013年9月我市與中科院北京分院簽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以來,與中科院12個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促成了23家企業與北京科研院所的合作對接,22項目在我市落地轉化;聘請了6名院士作為市政府的科技顧問,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16家,引進進站院士41名,為促進“保定制造”向“保定智造”“保定創造”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河北順天電極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開發了快速制備碳/碳復合材料項目,預期5年后年產值7億元,利稅3.2億元。
深入對接北京高校、企業,推進北京科技資源在保定轉移落地。據市科技局介紹,我市與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北大創新研究院簽署三方科技合作協議后,加緊推動建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保定分院、技術轉移中心、北京協同創新園保定分園”,逐步在保定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與清華啟迪控股就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等事項,達成了合作。與北京創新科技國際聯盟開展合作,建設聚集項目對接、孵化和第三方服務為一體的國際合作平臺。積極協調中國技術交易所在我市建立“京津冀技術交易保定工作站”,建立全國唯一的“新能源技術交易中心”。
創新引智,匯聚頂級科技資源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高層次創新人才更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市把人才工程作為科技創新的第一工程,制訂和組織實施人才資源開發倍增計劃。充分發揮駐保高校、各類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陣地作用,以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和工程項目為依托,加大急需研發人才和緊缺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來保定創新創業,建立健全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對創新領軍人物、優秀創新團隊給予重獎,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才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中國科協擁有200個自然學科的全國學會,上千個專業委員會,4600萬科技工作者,幾乎涵蓋了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市科協瞄準這一寶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走出家門,放下身段
主動對接。截止到目前,保定已經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等50余個全國學會對接,與全國學會達成各種形式的合作87項。
搭建多種模式的合作平臺。目前,全國學會已在我市建立學會服務站47個,成立國家級企業技術聯盟6個,專業委員會1個,聯合實驗室2個。中康韋爾建立的智能聯合環保實驗室,由戴汝為院士所在的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科技支撐,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氣象學會等7家全國學會聯合發力,從智能環保入手,重點研究大氣污染智能監測方案優化設計、大氣污染智能預報系統、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等方面,擁有了“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系統”等重要成果。
學會服務站建起了企業和全國學會溝通合作的重要橋梁,國家級企業技術聯盟在全國行業領域占領了最高話語高地,吸引全國相關領域的人才、項目和技術到保定,對我市產業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保定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兩岸清華“大數據處理中文核心摘要技術”項目、林果產業合作項目、水射流技術合作項目等一大批項目落地,真正將全國學會科技資源轉化到保定產業鏈上。
高新技術、尖端人才、新興產業……隨著更多創新要素的集聚,保定即將迎來一場新的嬗變,古城的明天宛若一幅美麗的畫卷正在徐徐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