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產業在長三角地區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當前的發展狀態是:總量增長較快,但質量有待提升;健康產業朝多元化發展,但結構不平衡;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部分產品服務缺乏標準;地方政府發展積極,但區域發展不協調。因此,需要從產業布局、 政策引導、 技術和管理引進、 人才培養及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大力發展長三角健康服務產業。
一、 長三角健康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雖然我國健康產業起步較晚,但是長三角區域無論是生產型健康產業還是服務型健康產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1.總量增長較快, 但質量有待提升
目前,健康產業在長三角區域發展迅速,總量增長較快。從需求角度看,隨著長三角區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從而導致對健康產業的需求大幅增加(如附圖) 。
長三角區域居民收入與健康支出變動
浙江、上海和江蘇是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是中國健康產品消費排名第一的市場區域,占有中國健康產業消費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2005 年至2012年,浙江省人均 GDP 從 27062 元上升到 63374元,增長了234%,平均每人消費支出 2012 年比 2005年增長了239%,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增長了199%,城鎮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增長了148%。從供給角度看,2005 年長三角區域健康產業產值約 1612.6億元,占全國健康產業產值的 23.51%,占長三角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的3.9%左右。2012 年,浙江、上海和江蘇健康產業產值上升到 4705.03 億元,比 2005 年增長了約2 倍,占全國健康產業總產值的 24.87%,約占長三角區域國民內生產總值的5.2%。 相比其他行業,長三角地區健康產業總量增長較快。
同期,健康產業總體質量卻有待提升。比如醫藥工業, 2012 年,浙江、上海和江蘇的醫藥工業總產值為 3217.5 億元,占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 24.2%,其中江蘇實現醫藥工業總產值 2647.79 億元,同比增長24.71%,超越山東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14.18%。但是據統計,我國醫藥產業特別是高端醫療藥品(如治療糖尿病、 控制癌癥等藥品)以仿藥、原料藥為主,自主專利品牌少,缺乏科技創新,同樣的問題出現在醫療器械行業等其他健康產業,高端產品全部被國際知名企業壟斷,我國健康產業特別是健康制造業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整個產業質量有待提升。
2.健康產業朝多元化發展, 但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長三角醫藥、 醫療器械、 健康保健、 健康服務管理都取得較好發展,處在全國前列,比如:醫療器械行業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的長三角、 東北及山東、 京津唐和珠三角等經濟比較發達、 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完善的地區,市場占有率居前六位省份占全國市場 80%的份額,顯示了醫療器械行業較高的地域集中度。從銷售排名前 100 位的醫療器械企業地域分布來看,長三角地區所占比例為 26%,珠三角地區占 24%,京津唐占 21%,東北及山東地區占13%,其他地區占 16%。長三角地區已建立的 30 多個生物技術園區,多數也位于經濟或科技相對發達的地區,比較出名的有上海浦東生物醫藥開發基地、 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等。從保健行業分布來看,保健產品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天津等地。除此之外,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服務類健康產業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都有著直接的關系。以江蘇、上海、浙江為代表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明顯要好于西部欠發達地區。 2010 年,長三角地區的醫療機構數和床位數分別占全國的 7%和 11.7%,位于全國前列。健康服務業的服務種類和服務水平的地域性差別也很大,長三角區域由于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最近幾年,健康服務業發展迅速,在眾多產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長三角地區健康產業發展“重制造、輕服務” 現象比較嚴重,健康制造業遍地開花,健康服務業發展緩慢,主要原因還是地方政府只著眼于 GDP增量,對投資、 規模大的健康制造業支持力度大,對規模小又分散的健康服務業幾乎不支持。而實際上健康服務業是健康制造產業的下游產業,沒有強大的下游產業敲開市場大門,健康制造業就缺乏后續發展動力。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快發展內容豐富、 層次多樣的健康服務業,實現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務協調發展。
3.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 部分產品服務缺乏標準,市場混亂在健康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新的健康產品及服務層出不窮,從治療和輔助治療疾病的藥品、器械到促進健康的保健品、 養生產品等,產品繁多。以養生保健產品為例,根據上市公司年報,截至 2013 年上半年,我國有保健品上市公司 14 家,2013 年上半年保健品銷售53 億元,同比增長 14%,其中 29.4%的產品在長三角地區銷售,涉及的品種類有 80 多種,產品形態包括保健茶、 保健酒、補品、口服膠囊等。在非上市公司提供的保健品市場上,產品更是琳瑯滿目,數不勝數。健康產品具有特殊性,既有商品性質,又有福利性質,既是商品又有保健功效,因為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很難對其具備的保健功效及價值作出判斷。廠商為了便于銷售,常常擴大或者虛假宣傳其產品的保健、 治療作用。據中國保健協會統計,2012 年全國共查處63 起保健品生產企業違法違規生產銷售案件。健康服務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率先老齡化的地區之一,各地為了提前應對老齡化,大力發展老年護理和看護產業,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服務標準,很難對服務性產品進行定價及監管,這也阻礙了這個產業的發展。
4.區域發展不協調
健康產業是新興產業,其發展與國家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到來,各地充分認識到發展健康產業的重要性,加快了發展健康產業的步伐。在長三角區域,江、浙、滬均把健康產業的高端產業—— —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下屬的各個城市也把生命健康產業納入到本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中,并制定了發展健康產業的相關規劃,比如浙江省寧波市出臺了 “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以期加快健康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們也看到,長三角地域相連,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健康產業發展卻沒有全局劃,最高層次的發展規劃也只是某個子產業的省級規劃,這勢必造成長三角區域內產業雷同,競爭加劇,優勢不能互補,區域經濟之間沒有合力。如何協調整個長三角地區利用各自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合力發展健康產業,拉動區域內健康市場,是當前長三角健康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長三角區域的健康產業雖然成長迅速,增長強勁,但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很多子產業還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或起飛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發展健康產業任重而道遠。長三角區域健康產業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結構不斷優化,除了一些傳統的健康產業發展迅速外,一些發展勢頭比較強勁的新興產業也不斷涌現,如健康咨詢服務產業、 老年健康產業等,將成為長三角區域健康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 發達國家健康產業發展的經驗
目前,健康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比如美國的匹茲堡、 底特律等鋼鐵、 汽車制造業非常發達的城市,通過發展健康服務、制藥等高科技產業,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從而帶動了整個地區的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還有西歐和日本的高端醫療服務業、泰國的醫療旅游服務業等,都為當地帶來豐厚的財政稅收和巨大的就業機會。
發達國家在發展健康產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鑒。
首先,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健康產業包含了很多子產業,子產業之間又有一定的關聯性。協調好各個子產業的關系,合理配置資源,才能更好地整合各個子產業,促進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個產業要健康發展,良好的發展環境必不可少。要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促進成果轉化,給企業帶來新的收益流,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進入這個行業。美國積極鼓勵新藥研制,其藥廠的研發費用要高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而且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正是這種巨大的投入才使美國的制藥業飛速發展。這種良好的醫藥研制環境,以及美國特有的市場準入制度吸引了歐洲很大一部分制藥企業將其研發中心遷入美國,世界醫藥中心由此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比如,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健康科學小區就建立了生物醫學園區,吸引了新興創業企業和成熟企業的參與。其次,一個產業的發展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但是政府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健康產業關系國計民生,與人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美國的健康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更加注重政府的引導。比如,美國的健康管理產業已經成為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采用市場機制和政府管制雙管齊下的方式,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支持發展起來。與美國相比,日本政府在健康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它通過頒布法律,強制國民參加醫療保險并承擔大部分的醫療費用,以此支持整個健康產業的發展。第三,對健康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來說,人才至關重要,資金也必不可少。國家和地方政府都要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投入必要的資金對相關產業進行扶持,但是光靠政府顯然遠遠不夠,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實施相關的減稅措施,調動民間資本進入健康產業領域,或者與私有機構合作,使有實力的私有公司承擔部分政府責任。同時,要加大人力資本的積累,培養專業化人才。除了當地政府以優惠政策吸引優質人才外,學校和研發機構可以制定相關的培訓計劃,提高人才素質,以滿足整個地區對健康產業工作人員的需求。美國的醫藥行業不僅產業規模、 技術水平居世界第一,且已經形成了不斷創新的良性循環。這些除了得益于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外,還和醫藥行業創新成果帶來的高額回報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 發展長三角區域健康產業的對策
1.完善長三角地區健康產業的布局及政策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生物產業、 新醫藥產業、 新材料及新能源產業、海洋產業等均與人類的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健康產業與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有很多的重疊產業,又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關聯性較強的產業,因此發展健康產業對長三角地區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而長三角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產業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想促進健康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合理發展,就要充分考慮長三角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布局其子產業。要遵循健康產業發展規律,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 各展所長、 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發展各地的核心優勢,從而帶動整個長三角地區健康產業的發展。
2.加大對健康產業的資金和技術等投入
健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科技創新是其發展的內生動力。但是技術創新伴隨的風險較大,很多企業對技術研發并不是非常熱衷。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健康產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是發展健康產業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發展健康產業的時候,既要注重技術的引進,也要鼓勵企業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發出屬于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3. 加強長三角各級政府在培育健康產業中的調控職能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和政府的指引和指導,尤其在發展前期,政府的調控和指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發揮財政、 稅收和金融政策的引導激勵作用,促進產業的發展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也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因此培育發展健康產業,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健康產業在長三角地區還處于朝陽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不適于大規模的投資和信貸,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可以參考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方針,盡快出臺可以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意見,并配套支持性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符合健康產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管理以及貸款評審制度;鼓勵商業銀行加強對健康產業的支持力度;在健康產業一些重要以及企業難以進入的領域,政府可以出資,聯合相關企業共同發展。
4.人才政策
發展健康產業,兩類人才至關重要,一是健康產品研發人才,二是健康產業特別是健康服務業經營管理人才。
首先,加強人才培養。一方面,長三角區域健康產業的發展應該依托于高校、 科研機構和部分企業,加強政府和高校、 研究機構等人才培養機構的合作;將生物醫藥、醫藥制造等與健康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為重點學科;制定獎勵措施和評價制度,激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培育健康產業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鼓勵高等院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健康產業人才,支持和鼓勵相關企業為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培訓基地。
其次,引進優秀人才。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健康產業的發展走在前列,其經驗和技術為發展健康產業帶來了很好的鋪墊。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引進機制,設立人才引進專項基金和高端技術人才項目資金,鼓勵健康產業相關企業引進優秀人才,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華工作。
最后,完善人才使用、 評價和績效考核機制。無論是對自身培養還是海外引進的人才,都應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考核機制,調動人才工作創新的積極性,確保健康產業相關領域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來、 留得住、 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