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生態文明之后,“生態”已成為國內眾多區域規劃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詞。就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的同時,漢江生態經濟帶也加快了升級國家戰略的腳步。
“一帶”升級“兩帶”
位于荊門市沙洋縣的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近兩年來生意越做越紅火。不過,董事長王明洪一直因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苦惱,“以前靠物流、汽車。如果走江運,每噸能節約50元,全年可節約運輸成本約1800萬元。”
毗鄰漢江,卻無法享受便捷的水運,這種鬧心的日子即將成為歷史。今年年初,湖北省政府宣稱要將漢江中下游通航能力由500噸級提高至千噸級以上,從而與長江實現升級聯動,形成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這只是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中的一項內容,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向記者表示,漢江連結華中、中原、西北、西南四大經濟區,戰略地位顯著,將其打造成新的區域經濟帶,能有效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地區崛起。
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占湖北省33.89%的國土面積,流域內包括十堰市、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荊門市、隨州市、孝感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武漢市等10市(林區)的39個縣(市、區)。
這片區域出產湖北省一半以上的糧食,集中一半以上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但多年來,湖北區域發展戰略定位為“兩圈一帶”,即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長江經濟帶,一直未將漢江流域單列其中。隨著漢江流域戰略意義逐漸凸顯,2013年12月,湖北省委四次全會上將“兩圈一帶”拓展為“兩圈兩帶”,首次將漢江生態經濟帶納入省級戰略。
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成立于2011年,是融合湖北省發改委“兩圈一帶”規劃、協調職能的廳級機構。規劃辦副主任徐新橋表示,自今年起,湖北省政府就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規劃(簡稱漢江生態規劃)公開征集意見。
“我們公開了省發改委及沿線地區發改委的電話及郵箱,目前共收到100多封電子郵件和電話,‘大部頭’調研報告就有十余篇。”徐新橋向記者表示,通過這一方式,省政府決策層不僅了解到民眾訴求,也吸收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3月8日,湖北省發改委在中國采購與招標網上發布了《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招標公告,吸引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社科院、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參與,湖北省社科院最終中標。
徐新橋表示,如一切順利,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將在今年7月編制完成。
未來的“國家戰略”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湖北省政府在2012年曾發布過《湖北省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下稱流域開發規劃)。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告訴記者,當時為推動漢江流域發展,湖北省發改委委托武漢大學中部發展研究院做了這份規劃,流域開發規劃定位于“引領漢江流域未來一個時期綜合開發的綱領性文件,也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在吳傳清看來,這次制定的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與十八大的召開不無關聯:“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前的流域開發規劃幾乎與十八大報告同步發布,沒來得及順應形勢變化,這便為再制規劃埋下了伏筆。”
那么,流域開發規劃與正在編制的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是否會有所重疊?
“流域開發規劃不會廢棄,它更加全面和系統,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則更為專一。”徐新橋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原有規劃是一條公路,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就是這條公路上一個具有經濟價值的“綠化帶”。
除專注生態外,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跟原來相比還有幾個不同之處。
首先,規劃范圍有所變化。原來規劃強調流域,而這次強調的是生態本體區域(干流、支流)以及一些重點生態影響區,因此覆蓋范圍更大。
百萬年來,漢江一直是長江最大支脈,但現在,漢江已流淌長江之水——為改善漢江下游的生態環境,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引水至漢江,而位于運河口的荊州市荊州區自然被納入了重點生態影響區。
同時,由于廣水市、大悟縣等鄂北地區常年干旱,湖北省實施鄂北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引漢江水資源灌溉兩地,因此這里也被確定為重點生態影響區。
“下一步‘引江濟漢’還可能從上游神農架巴東那里打通第二通道,直接給丹江水庫上游補水。如果實施,巴東也將成為重點生態影響區。”徐新橋說。
而在拓展延伸上,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更具戰略眼光,既有望納入國家戰略,而且有機會成為跨省戰略。
“長江經濟帶建設已成為繼沿海大開發、西部大開放、中部崛起戰略之后,又一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從地理范圍看,漢江生態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國家層面的長江經濟帶初步規劃中也有涉及。”徐新橋說。
徐新橋表示,國家發改委已初步同意未來以適當形式認可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理想狀態是國家發改委對規劃進行批復,更重要的是將規劃主要內容納入國家支持范圍,如重大項目、重要政策、事項訴求等。”
另外,漢江流域及丹江口庫區涉及湖北省、陜西省、河南省三個省份。未來湖北還將與另外兩省進行銜接,共同謀劃國家層面的跨省區域發展規劃。
實施方案更加重要
與以往“包羅萬象”的區域規劃不同,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一總四專”:即總體規劃以及生態環保、生態水利、生態農業和生態文化旅游四個專項規劃。
其中,湖北省發改委負責組織編制總體規劃,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和省旅游局分別牽頭四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一位長期研究湖北地區的區域經濟專家表達了他的困惑——為何規劃中沒有對于工業、交通、城鎮化等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專項規劃?
對此,徐新橋觀點十分明確:“以前規劃往往重布局、重項目,我們這次重點則是打好生態牌、突出操作性,這恰好是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內容。”
他把產業比喻成“黑箱”——工業、農業、生活都要用水,用水部分以生態水利規劃限制,排污部分則以生態環保規劃制約。“不管箱子里面怎么鼓搗,只要進口、出口有保障,生態就能維持。”
湖北省發改委未制定工業規劃的另一個考量是,工業多為競爭性產業,無論合作還是競爭,都應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應由政府直接去做規劃。而農業、旅游、生態、水利四個規劃恰恰都是更適合政府主導和引導的內容。
“有些規劃不在其中并不意味著沒有規劃,交通規劃有部門在做,省城鎮化規劃也在編制中。這些規劃專業性都很強,沒有必要在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中重復編制。”徐新橋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往漢江流域縣市之間存在各自為戰、重復建設的現象。那么,漢江生態經濟帶建立后,如何在多個行政區之間建立共建共享的協調機制?
目前湖北省發改委初步設想,能否參照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模式,建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由湖北省省長兼任組長,常務副省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協調統一省內步調,并完成與中央及其他省份的對接事宜。
徐新橋表示,如果省委省政府最終決定采取鄂西圈領導模式,那么,除最高層級的領導小組外,日常總體協調機構可能還將設在省發改委,而四個專項規劃的日常工作則由牽頭專項規劃的四個廳局來執行。
除此之外,“一總四專”規劃推出后,雖然具備政府行政法規性質,但畢竟還是指導性的上位規劃,還需各地政府去具體操作。
地方政府有三種貫徹執行方式:第一,按照省級規劃,結合實際推進;第二,編制“一總四專”市域規劃;第三,編制“一總四專”實施方案。
“我們建議第三種方案,規劃畢竟是指導性文件,如果各地都去編制規劃,不僅耗費人力物力,還容易流于形式。”徐新橋說。
不過,即便編制實施方案,各地也要與省政府密切對接,確保方案結合當地實際和總體規劃方向。而省政府也將建立考核體系,確保各級政府有效執行。
期待更多政策創新
不管如何強調生態,對一個占全省人口將近42%的流域而言,經濟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吳傳清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要調走27%漢江水源供應北方,而中央及北京、河北受益城市給予的生態補償資金,將構成直接的經濟增量。
不過,單純的財政轉移并不是長效、可循環的模式。與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對接、市場融合、人才合作,是當前湖北省更加關注的內容。
“比如北京市中關村能否與十堰在當地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高端信息產業?或者依托南水北調水源地良好生態,在丹江口庫區建立養老休閑產業基地,吸引北京人來這里養老休閑,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徐新橋說。
一方面,政府層面正在爭取生態補償與跨區域合作,另一方面,漢江流域各個城市也在自力更生,結合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契機發展生態產業。
襄陽市南漳縣巡檢鎮是和氏璧的故鄉。2012年,湖北文東集團正式落戶當地漢三村,致力于將當地建成“中國有機谷”,打造現代農業的“和氏璧”。
文東集團董事長郭文東告訴記者,現代人糧食消費結構是米飯比例降低、菜品比例提高。但過去的有機食品商提供的往往是單一化產品,而且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如將大米產品和其他非有機食品一起搭配出售。
因此,文東集團推出32種的有機食品套餐,包括米、木耳、香菇、玉米、黃酒等。“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訪臺灣時,連戰贈送的禮物是有機麥片,而后來我隨省委書記李鴻忠赴臺時贈送的禮物有兩類,有機大米和有機茶。”郭文東自豪地說。
截至目前,文東集團共投資1.93億元打造“中國有機谷”。“漢江生態經濟帶是一種發展思路,而我們則是理念的踐行者。”郭文東表示,中國有機谷總體規劃已經完成,襄陽市正在爭取將其上升為省級戰略。
按照目前“一總四專”的格局來看,文化旅游則是另一個重點受益產業。對此,武當山太極湖投資集團董事長楊青山深有感觸。
“中國尚處于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頂層設計還是十分必要的。”楊青山告訴記者,太極湖集團第一階段的發展,就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帶來的政策機遇密切相關。
眼下,太極湖正面臨第二輪發展環節,引進開發商,帶動農戶、運營企業以及投融資都是重點問題,這讓他對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十分期待。
“我期待的不是土地優惠、稅收讓利等‘固定動作’,是政策創新。如建立‘傻瓜操作’的政務機制,讓企業不用找政府都能把事辦好。”楊青山說。
實際上,截至2013年10月,湖北省行政審批事項已減少至286項,保持了“全國最少”紀錄。但楊青山表示,很多政策在基層的執行力還有待提高,他希望在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過程中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