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5月11日上午召開的十堰市農業產業化建設暨農產品流通工作推進會上獲悉,十堰市啟動實施“61”產業強農計劃,實現農業產業發展新跨越。市委副書記龍良文、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春存、市政協副主席王晉洪出席會議。
“十三五”對十堰農業農村經濟而言,是一個事關興衰進退的歷史關口。生態建設、扶貧開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市農業產業建設提供了難得契機。結合十堰實際,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啟動實施“61”產業強農計劃。突出茶葉、林果、草牧業、中藥材、蔬菜、水產(飲)品等六大重點特色產業開發,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按投產面積計算,畝平產值達到5000元以上;集中精力將六個產業培植成綜合產值均達到100億元以上的優勢產業,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龍良文要求,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業產業建設重點要圍繞強基礎、變觀念、調結構、補短板、轉方式、提質效,突出重點,強力推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把我市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影響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為引領的山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各地各級要創新發展理念,深化思想認識,完善發展規劃,夯實產業基礎;要突出“五個一批”,把握“基地、加工、企業、品牌、科技”五大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和開發效益;要轉變經營模式,搞活市場流通,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強營銷隊伍建設;要創新農業開發模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村產權制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創新政策扶持機制,推進產業加快發展;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發展合力。
會上,宣讀了《關于在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開展“龍頭帶農戶,扶貧助致富”活動的倡議書》,六大特色產業主要責任部門負責人介紹了推進百億元產業建設的具體思路和措施。
【縱深閱讀】
“61”產業強農計劃啥內容? 我們細細給您說——
根據“61”產業強農計劃,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力爭達到600萬畝以上,六大重點特色產業綜合產值均達到1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00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以六大重點特色產業為主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建成,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支撐的生產體系提質增效,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一二三產業相融合、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經營體系基本形成,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特色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到60%以上,把十堰建成生態特色農業強市和重要的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61”產業強農計劃提出,重點建設八大生態特色產業帶:以竹房城鎮帶為主、漢十高速沿線適宜地區為輔的茶葉產業帶;以山區和丘陵地帶核桃等林產品和丹江口庫區柑桔為主的林果產業帶;以城郊設施蔬菜和中低山食用菌為主、高山山野菜和魔芋相配套的蔬菜產業帶;以山地草場和牛羊為主的草牧產業帶;以南部山區為主、北部適宜地區相配套的中藥材產業帶;以丹江口庫區和黃龍庫區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以核心水源區優質水質為依托、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飲品產業帶;以市郊城郊為主、風景旅游景點與特色產業基地相融合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帶。
茶葉:統一打造“武當道茶”品牌
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茶葉基地面積將達到101萬畝,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綜合產值達到120億元。
推進措施:壯大基地規模,提升基地素質,鞏固全市優質綠茶的基礎上,加大紅茶、黑茶和烏龍茶等系列產品開發力度,把十堰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有機茶生產基地。全市各類茶葉企業達到400家,新成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以上。完成品牌整合,實現全市統一打造“武當道茶”品牌,推動武當道茶產業集團的組建,將武當道茶產業集團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都具影響力的產業航母,努力成為中國茶企前三強。
林果產業:建全國最大的核桃木瓜基地
發展目標:到“十三五”末,全市林果業基地面積達到220萬畝,林果總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生產產值40億元以上。以林果產品和其他林產品為主的加工業,年加工產值達到60億元,全市林果業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把十堰建成全國最大的核桃基地、最大的木瓜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林果產業強市。
推進措施:全面提高林果產業基地素質,加強標準化林果基地建設,全市每年創建林果標準化基地10萬畝。壯大經營主體,全市林果業開發、林產品加工和流通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0家以上,新增林果業等專業合作社100家以上,家庭農(林)場50家以上,培植種植大戶500個以上。突破林產品加工,培育林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加強林產品加工園區建設,鼓勵支持企業研發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拓展林產品加工領域,提高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打好南水北調牌和生態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深度系列開發,拓展林業產業多功能,推進林業資源綜合利用。
草牧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00億元以上
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人工種草面積達到50萬畝,加工利用鮮草600萬噸,加工利用秸稈300萬噸;肉羊出欄200萬只,肉牛出欄18萬頭;加工肉牛8萬頭,加工肉羊75萬只,加工牛奶1萬噸,加工蜂產品3000噸;加工有機肥100萬噸。草牧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推進措施:突出草業開發,建立基本草地保護制度,落實草地所有權,積極推廣“糧經飼草”四元種植,大力開展農作物秸桿加工利用。強化種源建設,建立核心群原種場,保障種源質量,在重點鄉鎮建立繁殖群基地,在40個養牛大鎮建設40個以上黃牛凍配品改站點。著力大縣創建,重點支持房縣、鄖西縣、鄖陽區創建肉羊產業大縣,支持丹江口市、鄖陽區、竹山縣、竹溪縣創建肉牛產業大縣。建設示范園區,發展標準養殖,培植產業龍頭,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精品名牌。
中藥材產業:建立“秦巴武當山區中藥材資源庫”
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中藥材面積達到150萬畝,其中,人工種植面積70萬畝,野生采養面積80萬畝。原料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加工產值達到60億元,力爭中藥材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推進措施:優化產業布局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建設南部山區為主的中藥材集中產區。大力發展以中藥材飲片和分級烘干為主的初加工,發展以中藥材為原料的水針劑、丸劑、分散劑、片劑等中成藥加工,發展以中藥材有效成分為原料的生物制藥、獸藥等精深加工和中藥保健藥品、食用藥膳等特色藥品加工。建立“秦巴武當山區中藥材資源庫”,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重大影響的中藥材品牌,提高十堰中藥材產業的話語權和市場占有率。
蔬菜產業:打響南水北調品牌
發展目標:力爭“十三五”末,全市蔬菜生產基地穩定在45萬畝,總產量達17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20億元。
推進措施: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訂單蔬菜生產示范區、竹房城鎮帶露地菜生產示范區。打響南水北調品牌,做大做強“武當山珍”、“武當紅”、“丹江紅”以及“好香口”等品牌,爭取“三品一標”品牌認定認證達到100個。全市蔬菜年播種面積達到130萬畝,產量170萬噸,從事蔬菜規模經營主體40家,實現蔬菜生產產值65億元。全市規模以上蔬菜加工企業發展到30家,規模以上蔬菜流通環節企業30家。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150家,家庭農場30家,運銷流通組織150家,社區直銷店100家,專業科技大戶500家。
水產(飲品)業:建成“綠色水產品之都”
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漁業放養面積達到10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0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60億元;以純凈水、地方特色酒為主的飲品業加工能力達到萬噸,實現綜合產值40億元以上。漁業產業實現健康養殖、特色鮮明、綜合利用、優質高效、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飲品業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加工工藝先進、產品品質獨特、生產要素聚集,成為全市新型特色產業。
推進措施:高標準建設一批生態產業基地,到2020年,全市漁業增(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飲品業主要開發純凈水、地方白酒、房縣黃酒、鄖西葡萄酒、鄖陽木瓜酒飲料等產品。扶植一批水產品加工及流通企業,到2020年,水產品加工及流通產值達到20億元。打造“丹江魚”區域公共品牌、“房縣大鯢”品牌等一批水產(飲)品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休閑漁業基地,發展休閑漁業基地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