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隨著全國鄉村旅游大會在張北縣的成功舉辦,旅游產業點燃了張北縣穩定脫貧的新引擎,一個全域旅游的時代正在來臨,一條“旅游+扶貧”帶動縣域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發展之路正在鋪就。
張北縣在冊貧困人口46828人,是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集中的縣區之一,推進脫貧致富、加快發展,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懈的努力目標。
隨著草原音樂節連續升溫,草原天路旅游的持續火爆,中都原始草原游人如織,我縣全面開啟全域旅游新業態,將美麗鄉村、扶貧攻堅、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圍繞草原天路、中都草原、草原音樂節等優質品牌旅游資源,通過“合作社+農戶”、“能人+農戶”、“企業+農戶”等多種模式,跳出張北看張北、跳出脫貧談脫貧、跳出產業找產業,精準脫貧不讓一個人掉隊,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景區帶動。重點打造草原音樂節和草原天路,以“一節一路”為依托,提升周邊景區知名度。我縣將“旅游+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共富工程,借助景區人氣,帶動周邊鄉鎮更多貧困群眾參與到旅游相關產業中來,重點在草原天路和中都草原度假村等景點景區的周邊村發展鄉村旅游業。引導有想法、會經營的貧困戶發展農家樂等旅游項目,鼓勵不擅經營、不敢冒險的貧困戶通過打工、售賣土特產品等方式,分享旅游產業發展紅利,增加了群眾的經營性、勞務性、資產性收益。僅此一項可直接帶動4000多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項目撬動。我縣以項目建設為支點,通過推進連片開發旅游項目,集中解決項目區域內,貧困人口住房改善、就業需求、托底保障等脫貧工作,以旅游大項目,撬動當地脫貧攻堅,圍繞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配套建設不斷完善,旅游規模不斷擴大,帶動沿線村莊實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村莊美化、民居改造、廁所改造和廚房改造等一系列改善居住環境工程,大力發展建設百果采摘園、親水垂釣園、生態采摘園、七彩梯田等生態觀光農業,促進了沿線鄉村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目前,省、市、縣幫扶工作隊174個,幫扶責任人3296個,工作隊共謀劃了478個項目,已實施和已完成的項目共計211個,爭取幫扶項目實際投資共計1935.95萬元。
合作社拉動。依靠農村“能人”的帶動效應建立合作社,全面推行專業、行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全縣今年重點打造了28個美麗鄉村,其中,草原天路沿線就占到22個。通過村民合作社形式的高度自治,提高農民合作化程度,集群式推進精準脫貧、快速致富。目前,草原天路沿線共建成鄉村農家院300余家,沿線群眾實現了就近打工、致富增收。農家旅游成為沿線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如今,旅游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旅游+扶貧”的聯姻,形成了脫貧攻堅前進的動力,“聯”出了一種全新的發展前景。我縣全域旅游實現了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促進旅游業從單一的觀光型轉向復合型、從傳統服務業轉向現代服務業、從經濟產業轉向社會產業,又將“旅游+扶貧”的新型模式持續推進,促使新旅游格局、新脫貧路子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