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在天津自貿區設立。天津市要求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資金流向,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創業示范效應明顯的特色產業集群。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三地產業園區的發展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動力。而新興產業在園區的生長更是充滿活力。
產業園的特殊區位屬性
在京津冀地區,新興產業園區并不少見。隨便就可以舉出一串:北京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軟件產業生產基地、信息產業基地、汽車產業基地等;天津的中海油能源生產基地、航天產業基地、臨港化工產業基地等;河北省軟件產業基地、動漫產業生產基地;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唐山國家鋼鐵材料產業基地、精品鋼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陶瓷產業基地等。
由于其區位的特殊性,京津冀地區在新興產業園區布局方面也打上了“京津冀一體化”的烙印。記者梳理發現,這些新興產業園區,與此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提出的“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規劃,在空間格局上形成呼應之勢。在地域分布上,北京的新興產業園區數量居主導地位,天津的新興產業園區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河北新興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則主要在廊坊、保定、秦皇島及其它環首都地區聚集。
“目前的京津冀新興產業園區布局方面還是比較分散的,北京相對密集,天津和河北數量相對較少且聯系也不怎么緊密。”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產業園區的布局,很大程度上與自身定位的精準密不可分。例如作為京津產業帶與河北省環京津產業帶交匯點的廊坊,依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依據與北京的協同關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廊坊市提出“北京研發、廊坊孵化”的差異化發展之路,依靠北京尤其是依托其優勢產業發展自己,從而融入北京的產業集群,實現與北京的協同發展。廊坊目前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一系列新興產業園區。
此外,廊坊依托北京和天津兩地高校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中科院都在廊坊建立孵化基地。統計數據顯示,廊坊90%的科技型企業與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引進高科技項目和成果500多項,加快形成具有廊坊特色的產業集群。
產業轉移改變三地園區
新興產業園在京津冀地區迅速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雖然從目前已出臺的規劃方案來看,這些文件主要是針對京津冀發展新興產業,但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著新興產業園區的建設。
近期,工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希望構建“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若干特色基地”(簡稱“1555N”)的產業發展格局。
該指南中介紹,“一個中心”即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五區”即以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區、滄州沿海地區、張承(張家口、承德)地區為依托,建成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的重要引擎;“五帶”分別為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和沿張承線綠色生態產業帶;“五鏈”即引導汽車、新能源裝備、智能終端、大數據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鏈合理布局,協同發展;“若干(N個)特色基地”以點狀經濟作為帶狀經濟的重要補充,依托現有特色和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集群。這份由國家有關部委和京津冀核心政府部門共同制定的指南,雖然定位京津冀的產業轉移,但也推動了京津冀地區新興產業園區的建設。
而就在8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會上,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加快出臺《“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與服務指導目錄》。
除了中央的頂層建設,京津冀各地方也積極實施相應的政策或方案來推動三地新興產業園區的建設。
河北省在不久前出臺《關于加快開發區改革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努力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全省新興產業的聚集區、創新驅動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到2018年,全省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將達到50%以上。
三大嚴重問題需正視
不過盡管有一系列方案出臺,但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在新興產業園區“落地”階段,具體政策還不夠。“從目前情況看,在建設新興產業方面,主要是依賴頂層方案的鼓勵,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和落地的抓手,這也讓新興產業園區在建設發展時會感覺很困難。”河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理論室主任彭建強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近幾年京津冀地區在打造新興產業園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發展過程中,一些長期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興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
有專家分析認為,京津冀地區和長三角、珠三角有所不同,其城市功能和產業的分工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完善,城市群的協同發展程度也不比后兩地高,加之京津冀三地之間產業斷層現象較嚴重,所以很難形成良好的發展新興產業園區的生態;其次,京津冀地區行政化嚴重,地區之間缺乏橫向的交流,導致很多新興產業園區同質化嚴重;最后由于園區開發大多采取政府主導模式,雖然這在發展初期的作用突出,但到后期建設卻出現很多弊端,由此產生了園區功能發育不全、配套不足,產業定位和發展戰略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
對此,中國產業集群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匡洪廣建議打造新興產業園區要嘗試更多的市場力量。為了加強各地新興產業園區之間的聯系,園區結對共建也是很好的方法。同時,他還強調,結對共建不能只是掛名,還必須是更深層次的合作。
而在魏際剛看來,目前出現的問題都是在提醒京津冀在培育新興產業園區的時候要注重改善相關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京津冀布局新興產業園區的時候要站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視角來布局,不要彼此分割。同時,各地不要沖突,要發展差別化產業園區,這樣就能集中力量,形成新興產業園區的突破。”魏際剛說。
此外,魏際剛建議天津、河北政府要加大對新興產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扶持,從而可以吸引更多企業扎根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