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從2009年開始萌芽的電商園區,已經突破1000家大關。
阿里研究院與偉雅網商俱樂部日前聯合發布《中國電子商務園區研究報告(2016)》(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3月,全國電子商務園區數量達1122家,同比增長約120%,顯示全國電子商務園區建設熱潮仍在持續。

根據報告,全國電子商務園區從2009年開始萌芽,至去年同期達到510家,今年進一步增長至1122家。
浙粵最強
從地理分布上看,目前內地31個省份均已建成電商園區,實現了100%全覆蓋。其中,浙江以182個電商園區遙遙領 先,緊隨其后的是廣東和江蘇,分別達到136家和113家,山東和福建位列第四和第五位。這五省之和為571家,占全國的51%。
在城市分布中,前五強被浙江和廣東瓜分。其中金華以47家排 名 第 一,杭州39家緊隨其后,廣州和深圳分別位列三、四位,寧波位居第五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產業結構特點是各地電商園區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廣東、浙江、江蘇等東南沿海省份是我國輕工業最發達的省份,而輕工業產品如食品、日用品、衣服等是最容易在網絡上銷售的,因此這里產生的電商園區也最多。
作為輕工業品的主要生產地,浙江、廣東的傳統的批發市場也最為強大,這也是電商發展的重要基礎。例如,在擁有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地級市金華,2015年電商交易規模達到3360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1344億元,同比增長58.43%,居全省第二。
2014年,《浙江省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名錄》首 次發布,全省88個電商基地金華市占了22個,比總數居第二位的杭州多了7個,一躍成為浙江電商基地第一大市。目前,金華全市電商企業已接近5.1萬家,僅2015年一年就新增了1.8萬家,同比增幅高達62.6%
根據《金華日報》報道,華為技術公司副總裁鄭志彬說:“金華雖然在地域上屬于三線城市,但是在數字社會,金華已經躋身全國一線城市。”
就省域而言,浙江的電商園區建設最 好,電子信息經濟最為突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杭州集聚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時,在電子支付、云計算、快遞、網絡營銷、信息技術、運營服務等領域涌現眾多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商。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該市信息經濟實現產業增加值(剔重)2313.85億元,增長25.0%,高于全市GDP增幅14.8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
在浙江電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也正在迎頭趕上。尤其是作為千年商都,廣州的專業市場十分發達,電商發展比較晚,但目前的發展態勢在不斷加快。去年廣州電商園區達到33家,位居全國第三。
按照規劃,未來3~5年時間,廣州將打造成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產業總部城市。其中,琶洲已被明確為廣州總部金融科技創新集聚區的重要引擎。根據規劃,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將打造成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世 界 級創新平臺。目前琶洲區域已經吸引了阿里巴巴、騰 訊、小米、唯品會、復星、國美等國內重量級電商企業紛至進入。
縣域電商園區崛起
同時,跨境和縣域電商園區迅猛增長,尤其是縣域電商園區,目前已經超過了300家,電商園區正在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部分。縣域電商園區的發展,也極大地推動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阿里研究院日前發布的《阿里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5)》顯示,2015年阿里平臺上完成農產品銷售695.50億元,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超過90萬個,完成農資產品電商銷售額近50億元。
從阿里零售平臺上農產品賣家的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的農產品賣家數量最多,超過10萬,其次是浙江、江蘇;各省區中,陜西增幅最快,達56.35%,其次是山西、江西。從縣域農產品交易來看,安溪、海寧、沭陽成為銷售排名前三的縣域。
其中,在“茶都”安溪縣,2014年各產業電商交易額超33億元,茶葉電商交易額就超20億元,從事電子商務行業的專業人員達7萬多人,其中,電商企業3000多家,電商個體35000多人。
報告指出,從總體來看,全國電商園區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從網商辦公聚集,到服務聚集、生活方式,乃至互聯網+服務中心。而從盈利模式來看,租金、服務、投資,是園區收益的三大來源;通常來說,服務和投資收益占比高的園區相對成熟。
目前電商園區已經從早期的個體園區為主,進入到連鎖化經營新階段,這不僅有利于品牌運營商快速擴大規模,對地方政府而言有利于降低風險。其中杭州的頤高達到了65個。
頤高電商產業園集中落地在五六線的小縣城,當地人口基數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基數外,頤高更看重當地的特色產品或產業鏈集群。按照計劃,到2017年底,頤高打算做到100個。
報告指出,全國電子商務園區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地產陷阱、重硬輕軟、忽視草根、人才匱乏、定位大而全、業績沖動等。
報告還對各地建設電商園區給出十大建議。其中,在定位方面,一線城市以創新、孵化為特征,中小城市定位為“互聯網+”服務中心;在因地制宜方面,各地資源不同、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為了政績自創模式;在突破點方面,中小城市和內陸地區,一定要單品突破,能把一個產品賣爆便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