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向縱深領域挺進,文化與金融、文化與互聯網、文化與創意設計等融合發展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文化產業拓展出了全新的發展領域,推動全市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進入爆發時期。
目前,全市文化企業發展到4000多家,資本總額400多億元;全市重點調度投資過千萬的文化產業項目共291個,總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60個、過100億元的2個。文化產業建設持續推動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201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195.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9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3%和13.25%.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搶眼的數字背后,是政府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和踐行。
“文化 金融”:
促進文化與金融要素相融合
今年1月份,濰坊市金融控股集團與山東魯信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共同設立了濰坊文化發展投資基金,這是濰坊市首支政府引導、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5億元。基金重點投資于濰坊市新聞出版和發行、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文化科技、文化休閑、網絡文化等行業的優秀企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文化企業無形資產比重大,很多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流動資金不足、信用等級不夠、盈利模式尚未形成,融資難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此,濰坊市積極開展銀企對話活動,組織金融機構為文化企業授信簽約。近年來,濰坊銀行不斷推出文化企業授信、藝術品質押融資、藝術品信貸等特色業務。截至2014年末,濰坊銀行藝術金融客戶數量130多戶,貸款余額7.3億元,累積投放藝術金融貸款10多億元。
同時,濰坊市充分發揮濰坊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的作用,為本市文化權益類投資交易、文化項目融資及運作、文化產品推廣提供全方位服務。過去一年中,濰坊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為以濰坊市文化旅游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十幾家國資、民資企業和近百位文化藝術品創作者、生產者,通過路演,參加國內文化類展覽,報刊、網絡媒體播出等多種形式做宣傳推廣,實現了項目招商、投融資等文化金融相結合的目標。
“文化 多媒體”:
探索文化與多媒體融合發展
2014年8月29日,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奎文區文化旅游新聞出版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保利拍賣在山東的首場拍賣會于2015年2月1日在濰坊市舉行。在全國書畫市場收緊的大環境下,濰坊的書畫市場如何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近來年,書畫禮品市場的緊縮使私人購買進入一個緩慢狀態,在濰坊市很多畫廊看來,這是作為畫廊或者藝術商業機構必須接受這樣一種淘汰和考驗,是一次優勝劣汰篩選的過程。于是濰坊市畫廊業在沿襲傳統經營方法的基礎上開始做出軟性調整,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做畫廊,探索新的經營和盈利模式。
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試水網上交易的集文齋有關負責人說,“為了規避風險,目前網上交易以1萬到15萬元之間的中低端畫交易為主,但是每年都有明顯的增長,去年的交易量接近二百幅。”
作為濰坊老牌畫廊,合興美術館館長于偉建認為:“互聯網在時空上拓展了傳統市場的消費者規模,但要占有這片新市場,文化產業必須走精品化路線。”.
為進一步穩固“中國畫都”城市品牌,打造精品藝術品交易平臺,濰坊市大力加強書畫市場培育,支持畫廊協會打造畫廊行業誠信品牌,重點培育扶持一批骨干畫廊,發展書畫市場中介結構,完善書畫市場產業鏈條。2014年12月2日,榮寶齋與山東諾誠集團正式簽訂了“榮寶齋(濰坊)分店”項目合作協議,標志著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老店榮寶齋將正式進駐濰坊;濰坊市與新華視訊手機電視臺簽訂合作協議,推動“新華書畫名家”移動全媒體書畫推介平臺上線運行,建設全國唯一的書畫新聞信息發布、作品交流交易綜合性手機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國畫都”的知名度與權威性,為藝術品經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化 科技”:
促進文化與科技要素相融合
科技是硬實力,文化是軟實力,文化元素和科技含量有機融合才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濰坊市順時應勢,不斷探索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不斷加快,初步形成多層次、寬視野、跨行業的嶄新格局。
濰坊市依托“一基地兩園區”、中國(濰坊)文化產業總部基地、濰坊文化創意產業園、濰坊新媒體廣告產業園、濰坊3D打印技術創新中心等項目和平臺,不斷凝聚文化產業發展合力。去年8月,高新區被國家版權局授予“全國版權示范園區(基地)”稱號;濰坊文化產業孵化器進入省“金種子”計劃,成為全省首批4家文化產業孵化器建設試點之一;中動動漫基地、濰坊文化產業孵化器、文脈數字教育云平臺三項目獲省級文化資金扶持,累計獲批扶持資金320萬元。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組織區內文化企業參與各級各類文化產品推介會和博覽會,先后組織中動傳媒、青鳥華光、綠能彩屏等文化企業觀摩全省版權創意產業發展經驗交流活動和第十屆中國(深圳)文博會。邀請版權保護專家進校園、進企業開展專題知識講座,有效推動全區版權保護工作。
“文化 城市”:
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內涵和品位
提起位于青年路與倉南街交叉口的“南大營”,上了年紀的濰坊人想到的是舊鐵路、老庫房,近日,記者走進由舊物流公司轉型而來南大營1789文化藝術區,感受到的一種寧靜而又忙碌的氣息,聽到頻率最高的詞是“創意”、“創新”、“融合”.
據南大營1789文化藝術區運營總監王遠介紹,園區近年來在保留南大營俄式倉庫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服務環境,促進“互聯網 文創、文創 藝術、文創 科技”的融合發展,實現了重生。文化藝術區完整保留了200畝工業庫房與車間,整體規劃為傳統文化區、現代創意區、鐵路文化區和茶香道文化藝術區四部分,新引進陶藝、木雕、書畫等各類文化業戶40余家,努力走出一條以消費體驗為導向的文化產業發展新路。目前,陶藝空間、茶文化會館、陶瓷會館、陶瓷體驗館及木雕藝術館正常進駐,1789藝術劇場、愛可森影視傳媒即將裝修完畢,最近新引進的鋼鐵藝術雕塑已成功入園。
近年來,濰坊市不斷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建立完善文化產業項目數據庫,加強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調度與跟蹤服務,提高支持政策的針對性,注重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目前,全市重點掌握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家,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16家,省級重點文化企業8家,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8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5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