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環保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15―2020年)
環保產業涉及環保技術研發和裝備生產、環保產品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環保服務業等,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順應世界經濟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是調結構轉方式的必然選擇,對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大力推動重慶市環保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成國家重要環保產業基地,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以重大環保工程為依托,培育一批成套技術設備龍頭企業,不斷拓展優勢環保領域;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突破一批環保關鍵和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以開放引資為抓手,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重大項目,不斷增強消化吸收能力;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應為保障,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形成鏈條完備、布局合理的環保產業發展格局。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環保產業;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完善價格、財稅、金融、用地等促進政策,規范市場秩序,為環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龍頭引領和集群發展相結合。堅持垂直整合的集群發展模式,在優勢行業和領域形成以掌握關鍵技術的大企業集團為核心、中小企業專業化協作配套、社會化服務綜合保障的產業體系。
培育扶持和開放引資相結合。立足現有優勢,著力支持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實施一批重大環保工程,引進一批精、尖、優的大企業集團和大項目落地。
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相結合。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推動商業模式創新;面向全球引進先進技術,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分類指導和集聚發展相結合。根據各區縣(自治縣)發展基礎和產業定位,分類指導、科學布局,促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向重點園區和基地集中,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
(三)發展目標。
到2017年,全市環保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670億元。培育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大型企業,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百億元級工業園區,創新平臺和科技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初步顯現。
到2020年,全市環保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300億元。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和超過五十億元的骨干企業,一批技術裝備(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形成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條完整的七大環保產業集群,環保服務業全面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
二、主要任務
(一)扶持三大領域環保龍頭企業。
1.環保綜合服務領域。支持市水務資產公司、康達國際環保公司等企業開展城鎮污水處理總承包和特許經營,支持重慶泰克環保工程設備公司、重慶三眾環保工程技術公司等工業廢水治理運營企業做大做強。扶持中電投遠達環保集團等企業開展煙氣脫硫脫硝總承包、特許經營和核電環保服務。支持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開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總承包和特許經營、重慶德兆環保工程公司開展城鎮垃圾綜合處理、市環衛集團建設生活垃圾收運和中轉體系。支持中天環保產業集團等企業開展?;锲诽幚砭C合服務。支持重慶德潤環境公司、重慶立洋綠色產業發展公司等企業開展污染土壤修復工程咨詢設計和總承包。支持重慶市再生資源集團、重慶市再生資源物流公司、重慶市綠色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公司等企業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支持重慶中鋼投資集團建設再生資源交易電子商務平臺。
2.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支持重慶新格有色金屬公司、重慶劍濤鋁業公司、重慶順博鋁合金股份公司等企業發展再生鋁和鋁合金產業。鼓勵重慶機電集團、重慶松德銅業公司等企業發展再生銅產業。推動重慶鋼鐵集團、重慶足航金屬集團等企業發展再生鋼產業,延伸發展特種鋼產品產業。支持重慶春興再生資源公司、重慶得鴻再生資源公司等企業發展再生鉛產業。依托重慶市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公司發展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產業。鼓勵重慶超科實業發展公司、雙錢集團(重慶)輪胎公司、重慶綠科開投橡膠科技公司等企業發展廢舊輪胎翻修再制造及高附加值再生橡膠綜合利用產業。支持玖龍紙業(重慶)公司、重慶理文造紙公司等再生紙企業就地發展,延伸再生紙利用下游產業鏈。支持重慶建工控股公司等企業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及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發展綠色低碳建材產業。鼓勵重慶機床集團、重慶大江工業公司等企業發展機床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
3.環保技術裝備領域。支持康達國際環保公司等企業研發生產城鎮污水處理一體化、內河船舶污水處理裝置技術和成套設備,支持重慶通用工業集團發展高速離心式鼓風機、低真空機械蒸汽壓縮水處理設備,支持重慶市排水公司等企業制造污水處理廠曝氣鼓風機等關鍵設備,支持重慶泰克環保工程設備公司等企業發展化工、醫藥等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支持重慶海特環保集團等企業發展汽車、摩托車尾氣三元催化劑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支持重慶渝江機械設備公司等企業加快布袋除塵、電除塵技術開發和設備制造。支持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推進垃圾焚燒爐關鍵設備國產化,支持重慶耐德工業股份公司、市環衛集團等企業發展垃圾中轉站壓縮機、生活垃圾專用車、餐廚垃圾專用車等相關垃圾收運中轉設備制造產業,支持中天環保產業集團發展?;瘡U棄物焚燒爐制造產業。扶持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公司等企業發展大氣污染物和環境水質在線分析儀器及成套系統、環境監測及實驗室監測儀器。
(二)培育七大環保產業集群。
1.污水和污泥處理設備產業集群。圍繞技術研發―系統設計―零部件制造―成套裝備總裝(產品集成)主導產業,構建生活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工業廢水治理產業鏈。發展高效低耗智能化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帶動鼓風機、攪拌機、曝氣機、水泵、潷水器、污水處理自控設備等裝備生產。積極研發和引進膜處理、新型生物脫氮,以及城市水體持續修復、頁巖氣開采廢水處理、排水管網智能診斷和修復等技術裝備。加快發展污泥干化、焚燒等成套處理處置設備,帶動刮泥、吸泥、高效能脫水機、壓濾機等配套設備制造。發展工業廢水處理成套設備,帶動絮凝反應器、厭氧復合反應器等配套設備生產。大力引進高濃度工業廢水處理、微氣泡純氧曝氣、重金屬超磁分離一體化、膜法重金屬脫除等技術裝備。污水和污泥處理設備產業主要布局在兩江新區、重慶經開區等地。
2.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產品)產業集群。圍繞技術(產品)研發―成套裝置(藥劑試劑)主導產業,構建煙氣治理、尾氣治理、廢氣惡臭治理產業鏈。發展燃煤電廠和大中型工業裝置脫硫、脫硝、脫汞、除塵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裝置,擴大脫硝催化劑產能。加快研發和引進SNCR法脫硝、脫硫脫硝設施分散控制系統(DCS)、煙氣脫硫除霧器、高效除塵器、燃煤電廠PM2.5預荷電及低溫微顆??刂频燃夹g裝備。支持超支抗氧化PPS除塵短纖維、袋式除塵器專用PTFE濾材、袋式除塵器用大口徑―高壓電磁脈沖閥、高溫煙塵過濾袋等產品研發生產。發展汽車尾氣凈化技術及產品,加快研發內河船舶柴油機、重型柴油車以及非道路機動車等尾氣凈化技術裝備。發展適用于南方高濕度環境的工業有機廢氣(VOCs)、惡臭治理技術集成裝備及餐飲油煙凈化裝置。研發和引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廢氣生物處理技術。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產品)產業主要布局在兩江新區、渝北空港園區等地。
3.固體廢棄物收運處理設備產業集群。圍繞垃圾收集―分選―壓縮中轉―處理處置流程,構建生活垃圾收運設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裝備、危險廢物處置設備產業鏈。加快研發垃圾智能分選及綜合利用裝備,推動垃圾收運、中轉和壓縮成套設備規模化生產,帶動相關零部件加工裝配。推動垃圾焚燒成套裝備規?;a,帶動焚燒尾氣凈化、飛灰穩定化處理等技術裝置生產。推動垃圾滲濾液處理膜等技術研發及設備產品制造。推廣移動式醫療廢物高溫蒸煮等技術裝置。固體廢棄物收運處理設備產業主要布局在大渡口建橋園區、巴南園區等地。
4.環境儀器儀表及環境修復產業集群。環境儀器儀表產業重點發展大氣環境、水環境及有機物、重金屬污染物等高靈敏度連續在線監測儀器設備,快速準確便攜或車載式應急環境監測設備,大型實驗室環境分析儀器儀表;加快光譜、質譜、色譜、離子遷移譜、電化學分析技術設備等環境監測傳感網絡系統、污染治理系統,以及運營維護服務與遠程診斷管理系統等技術設備研發制造和工程應用。環境修復產業加快研發和引進重金屬、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放射源及高污染企業搬遷或關停遺留場址等污染土壤及水環境修復技術與設備。環境儀器儀表及環境修復產業主要布局在兩江新區、大渡口建橋園區等地。
5.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圍繞資源回收―分選拆解―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構建產業鏈。再生鋼鐵產業要依托現有廢鋼回收和汽車拆解企業,集中生產再生鋼,延伸發展法蘭盤、H型鋼等特種鋼;研發和引進剪切機、抓鋼機和防輻射、自動化檢測、超寬履帶輸送、預碾壓、磁力分選等設備。再生鋁產業要擴大鋁制品和鋁合金產能,延伸汽摩發動機氣缸和泵殼、五金壓鑄件、小家電等用鋁及精深加工產業。再生銅產業要引進大型電解銅生產企業,發展銅板、銅棒、銅粉、銅管等初加工產品,延伸漆包線、銅閥門、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材料等精深加工產業。再生鉛產業要在現有產能基礎上,重點向鉛酸蓄電池等下游產業延伸。研發和引進廢有色金屬機械化拆解預處理、廢電線電纜自動篩選分離處理等設備。再生紙產業要依托現有龍頭企業擴大產能,發展牛皮箱紙板、瓦楞紙板、紙箱和包裝紙袋等下游產業。廢舊輪胎及廢橡膠綜合利用產業要依托大型輪胎生產企業和專業化公司,發展高附加值再生橡膠和輪胎翻修產業,同步發展軌道交通輪胎翻修、廢橡膠熱裂解制油和廢橡膠再利用產業;研發和引進廢舊輪胎回收精細膠粉全自動、硫化膠粉常壓連續脫硫等設備。廢舊塑料綜合利用產業要規模化發展,延伸汽車、家電、電子電氣等配套改性塑料產業;研發和引進廢舊塑料破碎分選改性造粒、廢塑料自動識別及分選技術。完善廢塑料瓶回收體系,重點發展再生瓶級聚酯切片。推進廢舊電器電子產品集中處理,提純還原稀有貴重金屬;研發和引進廢冰箱整體拆解與多組份資源化利用一體化、廢印制電路板粉碎分離回收等設備。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主要布局在永川―雙橋、綦江―萬盛、長壽―涪陵、萬州―梁平四大區域,兼顧現有企業優化發展。
6.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圍繞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構建產業鏈。推進電力行業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綜合利用,冶金行業爐渣、含鐵塵泥、鋁灰等綜合利用,化工行業磷石膏、電石渣等綜合利用,建材行業廢復合材料、廢玻璃、廢玻纖、廢陶瓷、廢碎料及石粉等綜合利用,輕工行業廢舊紡織品、食品加工副產物等綜合利用。研發和引進煤矸石生產超細纖維等高值化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及成套裝備、大宗固體廢棄物破碎和篩分裝備、工業固體廢棄物衍生燃料技術及制造設備。建設建筑垃圾綜合處理場,開發建筑垃圾分選、再生混凝土及制品等技術設備。加快建設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支持餐廚垃圾厭氧發酵制備沼氣發電,精制天然氣、生物柴油、化工制品和高效有機肥等,推進餐廚垃圾密閉化、專業化收運、分離、除渣制漿、低能耗高效滅菌和廢油高效回收利用裝備制造。依托特色農業實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廢物發酵制飼料、沼氣和高效有機肥,發展林業“三剩物”和次小薪柴生產代木板材,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圍繞產生地就近布局。
7.再制造產業集群。圍繞舊產品回收―分選拆解―再制造產品構建產業鏈,規范廢舊工程機械、機床、模具及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市場,開展汽車零部件和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模具等再制造試點。研發和引進舊件無損檢測與壽命評估、無損拆解、高效環保清洗及預處理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制造。再制造產業主要布局在江北港城園區、巴南園區等地。
(三)大力發展環保服務產業。
1.環保交易服務。2015年重點推進排污權(污水、廢氣、垃圾)有償使用和交易,并逐步擴大交易范圍和規模,爭取建立國家級排污權交易中心,利用市場機制和改革創新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持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爭取納入國家級區域性交易中心。發揮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的金融功能,有序發展環境(碳)金融。規范發展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做大再生資源交易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再生資源實物交割倉庫和交易市場。
2.管理咨詢服務。完善消費品和污染治理產品環保性能認證社會化服務,引導發展再制造產品性能評價、質量檢測和產品認證服務,開展低碳標志產品及環境管理認證、碳減排項目審定與核證、碳排放核查社會化服務。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校加強環保產業技術研發,建立示范工程和產業化推廣機制。鼓勵社會監測機構面向政府、企業及個人提供環境監測與檢測服務。探索建立第三方環境風險損害評估。積極發展環境審計、清潔審查審核等第三方審核評價服務。培育專業咨詢服務、環境教育普及與培訓服務。開展環境監理試點,培育發展第三方環境監理服務機構。
3.環保運營服務。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一批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運營管理一體化的大型綜合環保服務企業及若干專業運營公司。發展污染土壤及水環境修復服務業。支持專業化公司利用表面修復、激光等技術為工礦企業設備的高值易損部件提供個性化再制造服務,建立再制造舊件回收、產品營銷、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統。支持環保服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外環保服務企業合作。
環保服務產業主要依托都市功能核心區和北部新區打造總部經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推進環?;A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采用特許經營和公私合營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加快環境收費價格改革,逐步將污泥處理成本納入污水處理費,完善對自備水源用戶征收污水處理費制度。加快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探索建立再生資源押金―退款制度。支持行業協會建立環保產業信息服務平臺。發揮“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節點的物流優勢,爭取國家支持重慶設立再生資源進口加工區、實行進口固體廢物轉關和第七類廢舊金屬“圈區管理”。
支持大型企業通過自建或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批國家級環保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技術平臺。支持環保產業上下游之間通過產業聯盟、聯合投資等,合作共建共性技術研究機構。鼓勵構建一批企業主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的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研發成果直接向產品轉化。鼓勵企業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落實國家進口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環保裝備技術,實現國內首臺(套)生產;爭取國家相關補助資金支持首臺(套)裝備產品示范應用,政府性投資項目優先采購首臺(套)裝備產品。統籌協調財政性資金投入,注重“技術研發―示范應用―產業化”全過程扶持。支持公益性和公共性環保機構、環保行業協會能力建設。
(二)強化生產要素保障。
支持將具備建設條件的重點儲備項目納入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庫,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環保技術裝備(產品)項目用地出讓金按照《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有關規定執行。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特許經營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抵(質)押貸款,支持環保企業開展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融資租賃、票據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引導股權投資基金進入環保產業。探索資源循環利用企業電價支持政策,鼓勵開展大用戶直供電。對重大環保產業項目,視情況實行人才培訓政府補貼和人事管理外包服務,引進高端人才按《重慶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優惠政策規定》享受有關政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體系建設,建設物流、貿易、海關、檢驗檢疫等生產性服務體系,推行“一站式”服務或一條龍代理服務。
(三)加強財稅政策引導。
統籌協調國家和市級環保資金,建立環保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專項基金,重點投入環保示范應用和產業化工程。認真落實國家有關資金補助政策。全面落實《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十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渝府發〔2014〕58號)有關支持政策。積極爭取將全市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納入國家推廣目錄。
(四)培育規范市場秩序。
依法依規將獲得環保標志和低碳認證的產品列入政府采購清單。鼓勵公眾購買環保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購買納入國家《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目錄》的汽車享受財政補貼政策。建立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產品標準體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制訂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環保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大環保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加強環保工程設計、監理和環保產品標準化與質量監督管理。嚴格環保產業知識產權保護。
(五)積極開展招商引資。
圍繞環保產業重點項目庫和目標企業庫組建招商團隊、確定招商任務、開展招商宣傳、組織招商活動、推動項目對接與洽談,及時協調解決招商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按照各功能區產業定位,結合各區縣(自治縣)實際,依托各級各類招商平臺,采用龍頭企業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資源配置招商、海外并購招商、增資擴產招商等方式,積極吸引環保企業和項目集聚發展。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按照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實際情況抓好落實,確保取得實效。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細化措施,加強對全市環保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環保局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總結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