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韻唐風千年之后,陜西期望借“一帶一路”契機再度崛起。5月13日~17日,2016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20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西安市舉行。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如今這個展會已升級成國際合作的新平臺。如何抓住發展機遇,成為沿線省市的重點工作。
作為絲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的陜西,將著力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其中以浐灞、西咸、高新以及曲江為主力的“兩區兩園”將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而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也吸引了多家金融機構和企業集聚,其中長安銀行就積極參與其中,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助力陜西以及沿線地方經濟發展。
5月13日,2016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20屆西洽會在西安開幕。歷經20年,這個區域交流的展會已然升級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
2015年,“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挖掘其中的機遇,特別是蘊藏的金融機遇,沿線各省市都在思考。而作為絲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的陜西,則著重提及將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助力“一帶一路”發展。
近日,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及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計劃時表示,“陜西將以浐灞、西咸、高新、曲江4個金融聚集區為依托,加快金融改革創新力度,著力建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浐灞、西咸、高新、曲江四地分別對應西安金融商務區、陜西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和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園區,即“兩區兩園”。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西安交通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認為,這四大定位各異的金融聚集區,將成為陜西區域金融主力。
謀區域金融中心
本屆絲博會暨西洽會,陜西省在金融領域的動向再次成為關注點。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明確了“一帶一路”系統工程建設的行動方案。同年11月,陜西省原則通過了承接絲路建設的方案,明確打造“五個中心”支撐絲路建設。其中就包括金融合作中心。
“支持企業‘走出去’,除了政府的配套政策外,金融機構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后盾。”在2015年召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投資合作政策說明會上,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行長李瑞強公開表示,金融支持是將陜西打造成“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關鍵。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陜西絲路戰略提出,將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大力發展地區金融產業,助力“一帶一路”發展。
2015年9月,婁勤儉特別提及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計劃,表示“將以浐灞、西咸、高新、曲江4個金融聚集區為依托,加快金融改革創新力度,著力建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進一步坐實。
馮宗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建設金融中心的計劃對支撐陜西“一帶一路”建設至關重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市場經濟的發展無疑會對金融產業的依賴日益提高。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打造強大的金融聚集區,是確立陜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地位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早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明確前,陜西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便已啟動。2008年,西安市提出“以建設浐灞金融商務區,構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為核心”的戰略目標。隨后,國務院批準通過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更是將該目標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明確將積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鼓勵創新融資方式,著力將西安市打造為區域性金融中心。
“雖然陜西早有金融中心的建設計劃,但從近年發展來看并不理想。”馮宗憲表示,由于政策細化不足、功能定位過多等原因,浐灞、高新等幾大開發區均未能凸顯自身金融商務的功能。
“兩區兩園”成主力
隨著2013年《西安市區域性金融中心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正式發布,西安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方向更為細化。該規劃顯示,西安市要建設以金融商務區為核心、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以及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園區為雙翼的“一區兩園”的新格局,著力把西安市打造成為服務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具有能源、科技、文化特色的金融中心。
與前述“一區兩園”格局不同的是,新的金融區域中心建設將西咸新區納入其中,以浐灞、西咸、高新、曲江4大金融聚集區為依托成型的“兩區兩園”,將成為主力領跑陜西金融。
據悉,浐灞、西咸、高新、曲江4地分別對應西安金融商務區、陜西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和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園區。馮宗憲認為,這四大定位各異的金融聚集區將成為陜西區域金融主力。
值得注意的,日前結束的“一帶一路”離岸金融創新發展研討會特設在西安浐灞生態區舉行。對于西安金融商務區發展現狀,陜西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辦副主任李忠民表示:“園區內已有中國銀行全球客戶中心等60多個項目簽約進駐。在構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總部、財富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強化金融后臺服務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已具備開展離岸金融的優勢。”
早在第19屆西洽會上,西咸新區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便“成果頗豐”。據《陜西日報》報道,西咸新區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與飛馬旅創業機構等6家企業完成重大項目簽約,總金額逾25億元。
“陜西作為能源大省,如何打好‘能源+金融’的牌至關重要。”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認為,西咸新區將成為區域能源金融發展的重要載體。
除了上述“兩區”外,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和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園區亦對支撐陜西區域金融發展至關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屆西洽會特設曲江文化金融專場,探討文化在金融借力下發展潛力。此外,西部首 家文化金融服務機構—陜西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亦于去年5月正式成立,彼時陜文投集團副總經理李振林表示,“要通過融資擔保、風險投資等金融工具,破解中小微文化企業的融資難題。”
與此同時,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也逐步建設成型。“我們已經在科技金融機構入區發展、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科技企業保險、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發債和上市上柜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園區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園區內已聚集了近20家金融機構總部和上百家支行以及200余家各類科技金融中介機構。
在“十二五”期間,陜西金融業發展迅速。據西安商務區提供的數據,“十二五”末陜西金融產業占到整個GDP的6.1%,每年社會融資規模達到5000億元以上。此外,銀行、證券、保險已達到4.2萬億元的金融資產規模。全省存款規模達到3.2萬億元,在陜所有機構的貸款規模達到2.1萬億元,各類法人性金融機構超過129家,券商28家,保險機構超過50家。
“金融機構的集聚是金融業和金融中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陜西金融資產規模和發展水平處絲路沿線前列,也為陜西進一步打造絲綢之路區域經濟金融中心奠定基礎。”馮宗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