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成都市正式發布《成都工業“1313”發展戰略(2014-2017年)》規劃,根據規劃,到2017年,成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20000億元(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電子信息產業將形成“三大聚集層”,全市構建起市、縣、鎮三級工業布局體系。
規劃從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企業培育、投資促建、科技創新、財金環境等方面,分別對成都市2014年至2017年工作作出部署。到2017年,成都將增加工業發展空間60平方公里,并實施園區分級管理,形成市、縣、鎮三級聯動發展格局。根據規劃,成都將以產業為紐帶,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區域聯動發展,形成“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新格局,積極探索電子信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等產業“一區帶動、多區聯動”的集群發展模式。
規劃提出,到2017年,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形成萬億產業,汽車、節能環保、食品、輕工成為千億級產業。規劃還對成都市重點發展的13個產業做出了各自的詳細規劃。
其中,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到2017年要達到萬億元,形成5個過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成都將以高新區和五城區為主要載體,打造“中關村”式創新創業聚集層;在二圈層選擇一到兩個區縣,打造“華強北”式貿工技聚集層;以二圈層、三圈層及周邊地市州為載體,廣泛打造“昆山”式規?;a聚集層。
汽車產業將在2017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整車產能200萬輛,整車產量130萬輛。以完善產業鏈為主要方向,重點發展乘用車產業鏈、動力總成產業鏈、新能源整車產業鏈、動力電池產業鏈。將研究制定購車補貼、新能源汽車出行不限號等市場促銷政策,鼓勵社會個人購買“成都造”汽車。
節能環保產業到2017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4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產業聚集度達到85%以上;食品產業到2017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8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00億元;全市輕工產業四大行業力爭到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