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方案下發三地,產業轉移是重點亦是難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已于近期下發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
該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突破口交通、環保、產業轉移中,產業轉移是重點亦是難點,因而關于產業轉移的部分可能會相對調整幅度大一些。
北京、河北省近日都已經召開會議,傳達和學習相關文件。
前述知情人士稱,在學習的基礎上,三地自身的規劃還會有調整。重點是在交通、環保、產業三大領域,都要制定年度規劃。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博士李峰向該報表示,在這三個重點領域中,產業轉移對接規劃調整的可能性最大。“因為產業轉移與經濟體制有很大關聯,涉及績效,也關乎地方經濟增長,同時也與財政問題息息相關,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博弈最大的領域。”
此前據媒體報道,京津冀三省市將采用集中疏解與分散疏解相結合的方式,對于行政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集聚發展要求較高的產業或生產環節,采取集中疏解方式,對于集聚發展要求相對較低的產業和部分公共服務功能,采取分散疏解方式。
李峰認為,在產業轉移規劃的調整中,相對于集中疏解的產業,諸如物流、批發等層次不高、采取分散疏解的產業,調整可能性更大。
“因為這些(去向)不明朗、層次較低的產業,對承接地的科技、人才等要求不是很高,也就是說放在哪里都可以,自然會出現各地爭取的現象。”李峰表示,去年天津和河北就對大紅門批發市場轉移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諸如高新技術等產業轉移,項目落地需要承接地具備較高的協同配套能力,產業層次較低的地區自然就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等轉移到河北保定、廊坊的幾率較大。
該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京津冀明確了以“一核、兩城、三軸、四區、多節點城市發展”的空間布局,一核指首都,兩城指北京、天津,三軸指通過京津、(北)京唐(山)秦(皇島)、(北)京保(定)石(家莊)三個發展軸來帶動周邊發展,四區指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四個核心功能區,此外,將有些并非區域性中心的城市納入形成多節點發展的空間格局。
此外,《香港文匯報》報道稱,北京市四套班子(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將在今年國慶節前夕全部由城區遷往通州區,具體搬遷方案不日即將正式公開。
截至目前,北京市政府未對上述報道予以否認。
國泰君安認為,通州區是京津冀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與戰略腹地,京津冀的頂層設計必將對通州未來的規劃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上述機構還表示,北京市政府搬遷的正式決定有望在今年7月初的市委常委會上公布,北京市政府將集體搬遷至通州區,約在2017年搬遷完成。此后,主城區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之外的部分由北京市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