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規劃是指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日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一段時間,各地在編制區域產業規劃時將面臨以下三個新的挑戰:
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明確提出:“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同時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在這樣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除了要更加重視產業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外,還需要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及時調整規劃思路。
二是我國的產業升級轉型趨勢不可避免。在保持經濟合理增長的前提下,提高質量效益、促進均衡協調、實現創新驅動、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民生是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必然會對地方編制和實施產業規劃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在四萬億及隨后的追加投放結束、經濟增速適當放緩的條件下,企業的投資意愿下降,投資決策更加慎重,對項目的行業投向和區域性選擇更加“挑剔”。從2012年后我們與多地政府和產業園區專業開發商的合作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種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認為,根據上述變化,在編制區域產業規劃時,應該重新調整規劃思路,建立以下三種思維模式,以確保產業規劃能夠真正為經濟發展服務。
一、要建立以招商為導向的競爭性思維模式
制定區域產業規劃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區域的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發展無外乎兩條道路,一是立足自身求發展,二是借助外力求發展。因此,區域產業規劃除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外,還應該與城市營銷、招商引資緊密關聯,從而對引入外部經濟增量起到應有的積極促進作用。
在經濟總體增速放緩、企業投資決策慎重的條件下,在編制區域產業規劃時,必須建立起競爭性的思維模式。但是這里提到的競爭性思維,并不是不講形象的與周邊地區搶資源、搶客商,而是要進一步明確區域的自身定位,重點是區域定位、產業定位和形象定位。只有這樣,才能與城市營銷、招商引資形成一體化的體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對外宣傳,也便于讓外部投資者清晰地認識到區域的特點和適宜發展的產業方向。而這一點,是過往各地在編制區域產業規劃時欠缺的地方。
為了解決上述區域定位問題,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我院創新性地提出了區域產業規劃的“三定位模型”,比較有效地解決了競爭性思維在產業規劃的具體實現問題。
1、區域定位
一個地區的輻射力總要受到城市規模、經濟體量、產業發展程度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無論什么樣的區域,都提出要“輻射全國、走向世界”是不現實的。
區域定位的目的在于選取合適的目標區域,形成亮點,從而達到引起關注、聚集資源的效果。研究表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受關注度的比例為97:3,區域定位就是要在特定的區域內成為第一名,從而引起足夠的關注度,便于招商引資的開展。
在具體操作時,主要通過區域定位模型來實現(如圖1所示)。

(圖1)
2、產業定位
產業定位是產業規劃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及產業發展所需要素的綜合分析基礎上, 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和工作發力點,同時引導投資方向。
進行產業定位需要較好的產業經濟學基礎,要對產業發展所需要素、外部環境影響和內部資源條件進行系統的分析,只有三方面都支持或具備的產業,才是最適宜本地區發展的產業。很多地方的產業定位之所以隨意性大、流于形式,就是因為對產業定位的理論、方法認識不到位,分析沒有做到科學、細致造成的。
區域產業定位模型,通過對產業要素、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能力的系統分析,很好地解決了產業定位不準確的問題(見圖2)。

(圖2)
3、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雖然從形式上與產業規劃關聯性不強,但實際上是產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對外宣傳、招商引資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其目的在于鮮明傳遞區域特點,快速占領相關者心智,從而達到良好的對外宣傳效果。

(圖3)
我院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十要素形象定位導出法”(見圖3)。通過對當地各要素的擁有程度進行深入研究,并加以語言的概括和提煉,往往可以形成最適合當地的形象宣傳語,對清晰傳達區域特點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通過上述三大定位的設計,產業規劃與城市營銷、招商引資之間便可以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從而有利于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要建立以要素構建為核心的平臺生態圈思維模式
在過往與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編制人員的探討中發現,編制人員普遍對產業規劃落地的保障措施感到無所適從,認為無非就是“領導重視、建立組織、給土地、給政策、稅收減免”等老幾樣手段。其實這是對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認識不到位造成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土地、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可以使用的“硬手段”會逐漸減少,更傾向于宏觀的“軟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以要素構建為核心的平臺生態圈思維模式就顯得至關重要。
1、產業發展要素構建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中曾提出了國家競爭的“鉆石模型”(見圖4),對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有一定幫助。

(圖4)
但是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鉆石模型”中的戰略與結構、機會、需求條件等可以在產業定位中先行分析解決,而生產要素、政府、相關產業在中國都可以歸并到產業發展要素中。因此,我們提出了產業發展十二要素模型(見圖5),通過對十二要素的分析,就可以提出非常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措施。

(圖5)
在十二要素模型中,自然資源要素、歷史文化要素、區位要素基本屬于不可變要素,其他九項要素基本屬于可變要素。針對本地區重點發展產業所需要的產業發展要素進行重點培育,則產業的良性發展是可以預期的。
從近年來企業投資的要素選擇上看,更多的企業對集聚要素、政府服務要素、勞動力要素、技術及知識要素更為重視。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還是沿用“土地、稅收、政策”的老套路,就是因為對產業發展要素沒有深刻理解造成的。
2、平臺生態圈的打造
產業發展的主體是企業,而一個區域是否適合該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區域環境是否適合處在該產業的企業生存與發展。政府的作用,就是打造一個適合企業生存的平臺生態圈(見圖6),也就是俗稱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圖6)
在這個平臺中,企業與要素載體是處于平臺生態圈的兩個群體。這兩個群體之間,會產生同邊網絡效應和跨邊網絡效應。
同邊網絡效應指的是,當某一邊市場群體的用戶規模增長時,將會影響同一邊群體內的其他使用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如,晉江享有“中國鞋都”、“中國休閑服飾名鎮”、“中國運動服飾名鎮”等諸多“國字號”頭銜,同類企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企業的大規模入駐,帶動了相同產業的發展,就是同邊網絡效應的典型代表。
跨邊網絡效應指的是,一邊用戶的規模增長將影響另外一邊群體使用該平臺所得到的效用。比如,東莞是最早認識到平臺跨邊網絡效應的地方政府,很早就提出了包括政府服務方式、優惠政策、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配套的措施,首先激活要素載體群體,從而帶動了企業的大規模發展。
地方政府在制定產業規劃時,要針對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方式,構建適宜的平臺生態圈,通過激活一邊的群體,帶動另一邊群體的發展,從而形成滾動發展態勢。
三、要建立新經濟思維
經濟的發展按照階段劃分,可以劃分為傳統經濟、知識經濟和新經濟三個階段。最近在與各地政府的交流中,發現大部分地方的產業發展思維還停留在傳統產業上,對新經濟的研究明顯不夠或者一知半解,很難在產業規劃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新經濟是指以網絡、信息和通訊技術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及其衍生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像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本身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據預計,2013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1610億和1170億,而數據產業到2020年的市場規模更是將達到恐怖的2萬億。同時,新經濟也給傳統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其影響幾乎波及到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來源:和君咨詢 朱文奇)
由于新經濟有變化快、更新快的特點,要求產業規劃編制人員不僅要有產業經濟學的知識,更要不斷追蹤研究新經濟的變化趨勢,快速知曉、快速學習、快速應用。如果根據地域特點,在產業規劃時涵蓋新經濟的內容,無疑將使產業的發展站上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