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9年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由于寧夏獨特的區位條件,國家陸續提供了多項促進寧夏快速發展的扶持政策;2012年國家批復寧夏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2013年提出的新絲綢之路國家戰略中(“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一系列國家給予的對外開放、產業支持、大通關等優惠政策推動寧夏進入了發展黃金時期。
然而,如何加快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增強全區經濟實力;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共同富裕;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寧夏,成為全區上下亟待破解的難題。
寧夏城鎮化是在經濟實力弱、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的,這就決定了必須從區情出發,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走出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規劃巧施妙筆 繪就寧夏新畫卷
2011年1月,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把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建設”;2013年6月,自治區黨委、政府邀請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開展《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工作;2015年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寧夏空間發展規劃》。同年,自治區以《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為統領,編制完成《寧夏城鎮體系規劃》《大銀川都市區總體規劃》和《六盤山地區?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總體規劃》。
2016年,寧夏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強化統籌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建設。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為引領,堅定不移地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布局、來建設。”這是寧夏走協調發展之路的生動體現。
《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著力建設以銀川、吳忠、寧東新區構成的銀川都市區和石嘴山、固原、中衛三個副中心城市,增強其服務輻射帶動能力。其核心內容總結起來為24個字,即構建“一主三副,核心帶動;兩帶兩軸,統籌城鄉;山河為脈,保護生態”的總體空間格局,按照全區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形成“都市區、副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配置合理的城鎮體系,打造向西開放的空間組織核心。
寧夏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寧夏城鎮體系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區城鎮人口預計達到430-450萬,城鎮化率為60%左右,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城鎮體系結構日趨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高。在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擴大經濟總量,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嚴守生態底線,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同時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寧夏開全國之先河,率先以省為單位編制《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將全域寧夏的城鄉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事項和戰略部署整體落到了一張藍圖上。按照這個思路來統籌產業發展和城鎮布局,將有力推動寧夏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高點建設“兩帶” 南北統籌促發展
目前,寧夏南北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差異較大。要因地制宜,推進符合地方特點的差別化的城鎮化發展路徑,促進北部和南部協同發展,成為寧夏破解發展難題的“密鑰”。
《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寧夏將高起點建設“兩帶”(即“沿黃城市帶”和“清水河城鎮產業帶”),以統籌寧夏山川、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和人口向沿河、沿交通干線等具有良好發展條件的地區集聚,推動城鎮和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市群,形成區域聯系緊密的空間發展格局。
依托沿黃城鎮的發展,以寧東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等為引領,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重點發展能源化工、云計算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特色農產品、生態紡織等產業,使沿黃城市帶成為寧夏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而作為寧夏境內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清水河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在中南部地區構建清水河城鎮產業帶,以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為前提,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由戰略重點到戰略平衡轉變。
可以看到,《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展現了清水河城鎮產業帶這樣一個發展前景:國家重點生態修復與補償示范區,中國西部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六盤山集中連片地區產業扶貧示范區。到2017年,清水河城鎮產業帶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城鎮產業帶初步形成,力爭每年消除貧困人口10萬人以上,2/3的縣區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0%,基本實現全面脫貧的建設目標。
據了解,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的發展要形成與沿黃城市帶的互補協同關系。在產業主導方向上,沿黃城市帶以工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服務業;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則以農業為龍頭,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兩帶緊密聯系相互協作,特別是在區域水權轉換、大型廊道建設、道路連通等方面尤其重要。
創新謀篇布局 凝聚合力尋突破
實現國家對寧夏定位要求,需要有強大的區域中心城市,但與西部地區其他省會城市相比,銀川整體實力不強;且城區周邊受到水源保護地、生態用地的約束,發展空間受限;雖與周邊地區聯系日益緊密,但空間布局不銜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協同,用地無序蔓延,難以形成合力。
依據《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銀川都市區發展定位確定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先行區;國家能源化工和現代制造業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規劃提出,要著力將銀川都市區打造成為“五個特色都市區”,發揮銀川都市區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作用和影響力,成為輻射帶動寧夏和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區域。一是協調城鎮村和產業發展,打造宜居宜業都市區;二是統籌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打造一體高效都市區;三是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打造生態綠洲都市區;四是彰顯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打造魅力活力都市區;五是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打造創新開放都市區。
在空間結構上,銀川都市區規劃形成“一河兩岸三城區”的總體格局。“一河”是指以黃河為軸線,串聯銀川都市區核心區的各個功能區,成為沿黃發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是指銀川都市區在黃河東西兩岸統一規劃,協調聯動發展;“三城區”是指銀川都市區規劃形成銀川、吳忠、寧東三個相輔相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協調統一的城區。
中心輻射周邊 實現全域覆蓋
縣(市)域中心城市是寧夏實現城鄉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是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承接地,是縣域層面引導人口和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地區。
為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要求,促進農村地區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進程,《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打造一批縣(市)域中心城市,實施大縣城戰略。通過強化縣(市)域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加快示范產業園、示范農業園、新型居住社區的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解決寧夏現狀各縣城經濟實力偏弱、缺乏產業支撐、配套服務功能不強等問題,使其成為是縣域層面引導人口和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
為促進農村地區人口就近城鎮化進程,提高縣(市)域中心城市覆蓋面,《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結合寧夏地廣人稀的地域特點,在現有縣城基礎上,規劃海原新區-三營、太陽山-惠安堡、高沙窩作為新的縣(市)域中心城市。其中,太陽山-惠安堡、高沙窩是重要產業功能區,以發展能源化工和裝備制造產業等為主,兼有為周邊地區服務功能。按照地區中心城市30公里,縣(市)域中心城市20公里服務半徑,基本實現寧夏全域全覆蓋。
一條黃河貫通寧夏,一個規劃正改變著現在。所有對未來的美好愿景,都期寄于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深入落實。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建設的藍圖正在塞上大地徐徐鋪開,寧夏實現跨越發展的夢想正在照進每個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