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通化市按照“抓發展、抓重點、抓落實”的總體要求,依托通化山區特色資源優勢,圍繞項目開發、基地建設、創建龍頭企業、企業做大做強、實施品牌戰略、延長產品加工鏈條和強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工作,加強領導,開拓創新,招商引資,挖掘潛力,突出項目建設,形成了謀發展、快發展的濃厚氛圍,從而使通化市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龍頭企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地建設和品牌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較大程度地加快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市特色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預計2015年底,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380億元,較十一五末,年均增長19.6%。農產品加工量穩定在82萬噸左右。
一是產業區域規劃布局明晰,發展重點突出。多年來,全市以發展特色產業為突破口,以建設特產大市為目標,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推進工作,使通化市的人參、釀造葡萄、中藥材、食用菌等幾個優勢特色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一定的區域內已經形成了釀造葡萄、五味子、人參、烤煙(煙葉)、貝母、食用菌、林蛙、中藥材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格局。形成了以柳河縣、輝南縣為主的北部糧牧區,通化縣、集安市為主的南部特產經濟區,東昌區、二道江區為主的城郊圍城經濟區三個區域經濟格局。逐步形成了優質糧食產品產業、人參產品產業、中藥材產品產業、釀造葡萄產品產業、優質畜禽產品產業和優質林特產品產業六個支撐農產品加工經營向多領域、全方位發展的產業集群。
二是龍頭企業實力日趨增強,行業引領明顯。到2014年末,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701戶,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6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7戶,農產品加工量82萬噸,年遞增2.5%左右,利稅24億元,年均遞增10%,農產品加工業經營收入約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以上。修正藥業、萬通藥業、東寶藥業、通天酒業、益盛藥業、康美新開河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一直保持在省內外同行業的領跑地位。修正藥業連續多年在全國中藥制藥企業利潤排序中名列榜首;東寶藥業研發出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支人胰島素;通天酒業連續6年成為中國領先的甜葡萄酒生產商(以產量計算),是中國葡萄酒行業十大品牌之一;“新開河”參被稱為“國參”,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益盛藥業在國內首開“非林地人參種植”的先河,人參專用有機肥,填補了我國人參專用有機肥的空白。全市有“禾暢”、“蛙田”、“西江”、“東北江達”、“龍灣湖”、“圣水”、“大米姐”、“輝農”、“高麗香”等特色的大米品牌,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三是品牌創建成果顯著,電商發展初見端倪。截止到目前,全市各級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累計創“新開河”、“修正”、“斯達舒”、“萬通”、“東寶”、“通化”、“茂祥”、“通藥”、“益盛”、“王振國”、“紫鑫”、“大泉源”、“元和”、“唯達寧”、 “甘舒霖”、 “通天”中國馳名商標16件,獲地理標志商標8件,吉林省著名商標132件,分別列全省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修正藥業以4件馳名商標被評為國家實施商標戰略示范企業,并被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全市擁有“通化”牌葡萄酒1個“中國名牌”,“新開河”人參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6 個(國家質監總局);全市綠色、有機食品“三品”總數達到261個。通化市被命名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集安市、輝南縣、通化縣、柳河縣被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東昌區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吉林省先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通化農產品的品牌形象與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四是加大特色產品市場建設,打造特色品牌。特別是重點發展人參和大米市場,目前通化市人參市場己形成規模,集安清河人參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山參交易市場,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通化人參交易市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帶動功能。隨著電商市場的掘起,產品營銷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輝南縣正式組建了電子商務協會和吉林省第一家電子商務孵化基地,并在京東商城中國特產館注冊,是第一家在京東商城注冊的縣級中國特產館。柳河國信與淘寶網及蘇寧易購合作,成為通化市第一家與電商合作的大米加工企業。2014年,全市各級龍頭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收入1500余萬元。
五是農產品加工業項目建設成效顯現,產業后勁增強。為了全面提升通化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不斷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十二五以來,全市先后實施產業化項目近千項,其中,省級龍頭企業累計實施了總投資2.2億元的東寶藥業人參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總投資2億元的萬通藥業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4.4億元的通天酒業科技產業園項目等超億元項目20余個。涵蓋人參、中藥材、畜牧、糧食和葡萄等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超46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38億元以上。通化東寶人參特色產業園區項目、百泉生產線建設項目、吉林柳俐糧油大米產業園項目等13個項目竣工投產。通過投資拉動,進一步壯大了龍頭企業規模,提高了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增強了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一些重大項目的實施和投產達效,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升級。
六是基地建設已具相當規模,合作組織蓬勃發展。以江達米業、柳俐糧油、朝陽糧庫等為龍頭,帶動通化縣、柳河縣、輝南縣等地綠優水稻生產基地60萬畝左右;以通化葡萄酒、通天酒業、華龍、得珍源、圣大、天露飲品等為龍頭,帶動集安市、通化縣、柳河縣等釀造型葡萄生產基地近5.7萬畝;以修正、萬通、東寶、華夏、紫鑫、益盛、康美新開河等中藥企業為龍頭,帶動集安市、通化縣、柳河縣的生態經濟區中藥材生產基地15萬畝;以集安樂凱利、禾韻現代、柳河盛水河等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為龍頭,帶動集安市、通化縣、柳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0多萬畝;以卓越公司、康華牧業,向陽紅等為龍頭,帶動輝南縣、柳河縣、通化縣畜禽(蛋)養殖戶近2萬戶,并帶動特用型玉米生產基地20多萬畝。到2014年全市龍頭企業帶動基地面積達210萬畝,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5萬畝,增長44.8%;養殖訂單規模達5500萬只(頭),占全市養殖規模的74%左右。
2014年底,全市發展農民合作社2617個,較上年增加604個。發展專業大戶875個,經營耕地面積3.9萬畝。工商注冊家庭農場達到1048個,其中,經營耕地50畝以上的達到230個。全市土地流轉面積79.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9%;涉及農戶4.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