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南京,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是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現代農業園區,則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動人才、科技、資金要素向園區集聚,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現代農業園區迅速崛起,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規劃引領,“一谷四園”重構農業版圖
在位于寧、鎮、常三市交界處的溧水區白馬鎮,以藍莓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經過30多年積淀,已占據全國藍莓產業“半壁江山”。如今,這里的農業還在勾畫更宏大的藍圖。
在規劃總面積48.79平方公里的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一個體量龐大的“農業硅谷”正在成形。這里云集了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一批科研機構的農業科創資源,聚集著1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13年實現生物農業產業產值30億元。
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農業科技園區在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強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近年來,我市堅持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
城市總體規劃,全域統籌、整體考慮,通過
規劃引領,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在全市科學布局,推動科技、人才、資金向園區集聚,一個個“生產要素集聚、經營機制創新、示范帶動明顯、綜合效益良好”的現代農業園區已遍布全市。
我市制定了
生物農業發展規劃,以溧水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為載體建設生物農業谷,在浦口、六合、江寧、高淳各建設一個生物農業科技園,突出發展生物種業、生物制品、生物食品、生物質能源四大產業。在江寧區,六大農業園區成為全市現代農業重鎮;在棲霞區,農業園區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0%;在浦口區,一批上規模、有品質、景色美的園區走出了休閑農業旅游發展之路;在六合區,1個省級和5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每個都有獨特定位,立足資源稟賦錯位發展。
目前,全市市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28個,覆蓋了全市所有農業主導型鎮街。2014年園區規劃總面積達到84.1千公頃,實現總產值95.65億元、利潤23.7億元。農業園區內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0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47個,引進新品種456個,引進新技術116項。2015年1月,南京市整體被農業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科技支撐,豐富科教資源激活農業生產力
在去年9月開園的高淳區武家嘴熱帶風情谷,既能體驗到異域風情,又能感受到現代高科技農業的魅力。去年青奧會期間,這里還吸引了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羅格夫婦。
走進園區內的一家農展館,看到的是全自動控制系統、自動開閉天窗,以及到處運用的現代科技。在沙漠植物區,享有“沙漠之寶”美譽的金麒麟以及天寶花、金剛纂、佛肚樹等沙漠植物,將迷人的異域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熱帶植物區還有省內最具挑戰性的植物主題迷宮、驚險刺激的索塔。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憑借現代農業技術的強大支撐,園區種植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打造了“省內最繽紛的熱帶植物園”,在眾多農業園區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科教資源富集的南京,農業科創人才和創新成果同樣豐富。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以及農業部、江蘇省中科院的多個研究所和眾多科研人員,或在各大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科研基地,產學研結合,轉化科研成果;或進村入園開展科技幫扶,提供技術支撐,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
“每個現代園區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中、技術人才聚集的優勢,農業科技對接和推廣取得新突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1%。近兩年,全市大專以上農技推廣人數穩步增加,持證農業勞動力由1.55萬人增加到9萬多人。成立由32家高校、院所等組成的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2013—2014年完成科技成果對接124個。積極發展智慧農業,加強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農業信息化覆蓋率居全省第二位。
創新模式,園區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火車頭”
春暖花開時節,江寧區的湯山翠谷成了不少市民喜愛的好去處。作為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園區,湯山翠谷在引領現代農業生產和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緊鄰湯山翠谷現代農業園的上峰社區農民張銀坤說,自從有了湯山翠谷,他們這一帶都被帶火了,村民們有的開農家樂,有的種草莓供游客采摘,還有的就在家門口的湯山翠谷打工,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園區產生的強大輻射效應,成了拉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大“火車頭”。
在位于浦口區的雨發生態園,通過“一園三社”,即一個園區和蔬菜、苗木、水產養殖三個合作社,園區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運行方式,以園區5000畝核心區的產業化發展,帶動周邊萬畝以上面積和3600余戶農民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帶動農民一起致富。據統計,園區附近的農民年收入比浦口區其他地區農民的收入高出至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