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穩中向好態勢更明顯,結構優化, 發展動能有序轉換,正在加快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過程中需要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2.3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互聯網+”推動線上線下加快融合,分享經濟快速滲透、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新服務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上半年經濟數據中也體現出新業態的動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業態和模式創新的主要領域,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并且二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二季度同比增長23%。
近幾年我國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大量投資投向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增強創新能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等領域,如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速較快,同比分別增長21.5%和22.3%,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達到46%。這些合理有效的投資是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同時也將優化未來供給結構和經濟結構,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潛力。
經濟新常態下,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在產業轉型升級中,裝備制造產業規劃水平正穩步向中高端邁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1-6月,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取得了快速成長,表現搶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2和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
高新技術和高端制造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制造業水平的重點領域,中國在近15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
來自兩大領域的成就,是否意味著制造業的發展動力正在轉換?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結論一般來說是成立的,但需要持續觀察。
持這一觀點的還有諸多開發區官員和企業的負責人,并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獲悉,每個地區因產業結構的差異,2017年上半年在動力轉換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比如,實體經濟占經濟總量80%以上的制造業大省江蘇,裝備制造業在2017年1-5月實現產值32469.4億元,占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6.7%,同比增長9.4%;同一時期,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的節能環保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12%;同時,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產值增速也超過了兩位數。
在最早成立的昆山開發區,1-6月的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實現381.32億元,同比增長19.1%。但其IT產業規模龐大,增加值近780億元,同比整體成長只有4.4%,又因為上半年新項目尚未投產或量產,總體上動力轉換尚不明顯。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結構,各地發展差異越發明顯,但總體上經濟發展脫虛向實著實取得了成效。”江蘇省社科院何雨博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動力轉換:來自研發的力量
2017年1-5月,江蘇全省工業產值69448.2億元,同比增長11.5%,基本面保持穩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89.3億元,同比增長7.2%,高出全國0.5個百分點,顯示出工業經濟持續回升。1-4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321.5億元,同比增長15.3%。
在體現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產值增長13.4%、13.2%、15%,超過工業產值平均增速1.9個、1.7個、3.5個百分點。
產業發展有漲有跌。與之對應的鋼鐵產業,在去產能的背景下,粗鋼、鋼材產量在5月份同比分別下降0.1%、4.4%,增速較上月回落0.8個、2個百分點。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1-5月江蘇規模以上中小工業的利潤增幅高于產銷增幅:實現利潤總額2748億元,同比增長13.4%,高于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1.3個百分點。尤其是,企業虧損面為15.4%,比1-4月降低1.2個百分點。
一方面,作為重點攻堅的裝備制造業占到江蘇工業產值比重近50%;另一方面,則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
統計顯示,江蘇高新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明顯高于非高新企業。以2016年的數據看,江蘇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總投入905.38億元,同比增長13.1%,高于全省規上工業研發投入經費增速3.1個百分點。而江蘇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23%,高于全省規上非高新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58個百分點,是非高新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3.4倍。
而分行業看,2016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最高的行業是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7.59%,這與裝備制造業緊密相連。
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其鉛蓄電池等傳統產業每年保持以20%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發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對舊產能進行了高端化、智能化升級,“十二五”期間累積投入技改資金18多億元,占營收比例達3%。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7月19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因為通過裝備升級和力推智能制造產業園規劃建設,公司鹽城基地成為了全球最先進的廠房,“生產效率提高80.05%,單位產值能耗降低34.07%,人均效率提升60%”,所以在2016年完成雙玻組件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具備了全球競爭力。
不過,也有企業認為,在細分市場領域,高強度的研發和技改投入是領先水平的保證,但產品銷量未必呈現大幅度的成長。江陰雙良集團副總裁馬福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原本具備絕對優勢的工業節能領域產品銷售成長維持“平穩”,但在能源系統服務和集成方案解決上取得了爆發式增長。
支持實體:金融回歸本源
2017年上半年,從全國和江蘇的數據看,高新技術發展規劃和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規劃“兩位數”的成長顯示出經濟發展中“脫虛向實”越發明顯。
“訂單有,但是流動資金不是太充足,所以不敢過多接單。”位于連云港徐圩新區的一家大型鋼管制造業企業的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根據江蘇省經信委工業景氣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狀況景氣值約為-0.26,仍繼續停留在“較不景氣”區間,直接表明了“資金周轉壓力大”,而這已成為了江蘇工業企業發展面臨的較大難題。
與之同時,從江蘇1-5月的數據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工業品購進價格指數的差距達到5.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工業品價格并未實現與原材料購進價格同幅度上漲,在創新有待進一步提升的基礎上,企業盈利空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縮。
江蘇省統計局一位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江蘇工業產品以面向企業客戶為主,不直接對接消費者,比如裝備制造業就是典型,這一成長的信號是提前的,也直接代表著下游企業的需求增加,最終會迎來更好的成長。”
在脫虛向實的同時,怎樣解決實體企業“資金周轉壓力大”?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傳達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時指出,要重新審視、深刻認識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積極主動地把握機遇、創造條件,推動金融之水流向實體經濟。
南京財經大學中國區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閆海峰教授告訴記者,與之前不一樣的是,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統一了金融發展的思想,提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方案和路徑,“發展實體經濟是最終目的,金融要服務于實體,回歸本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將由人行系統牽頭在各地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的有關舉措,這將為制造業發展動力的轉換提供最強大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