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湘中腹地的雙峰縣,文化資源富集,有“名人故里、女杰之鄉、院士之鄉、書畫之鄉、湘軍搖籃”的美譽。近年來,雙峰縣委、縣政府立足人文資源優勢,重點實施“一句話、一首歌、一部戲、一條街、一個區、一塊匾”的“六個一”文化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文化及相關產業跨越發展。據統計,全縣201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總產值達25億元,增加值達8.4 億元,占GDP比重達4.18%。
【高起點定位】
實現規劃引領發展
2012年,雙峰縣把“在人文資源密集區率先建設文化強縣”的戰略部署,列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五個率先”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產業方面加快建設、率先發展。
雙峰縣成立了高規格的文化強縣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重點突出雙峰山水、名人、民居、民俗品牌,主打曾國藩家教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等傳統文化元素,壯大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書畫藝術等主導產業。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文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把文化產業工作納入全縣績效目標管理考核,強化督促檢查。設立300萬元文化強縣基金,重點扶持文化產業項目。
【高標準謀劃】 實現品牌集聚發展
雙峰縣根據文化資源優勢,采取梯度開發,高品位培育重點品牌,逐步建立起雙峰文化產業特色。
一是打造國藩文化旅游品牌。以曾國藩故居富厚堂為核心,以曾氏十堂為節點,對曾國藩故里進行立體式、全方位開發。推進曾國藩耕讀文化園項目和荷葉鎮晚清風貌建設,全面提升曾國藩故里旅游的品位和內涵,努力把曾國藩故里打造成為5A級景區和海內外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做優紅色文化旅游品牌。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蔡和森、蔡暢故居光甲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蔡和森同志紀念館進行改版升級,成功舉辦蔡和森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蔡和森紀念館已成為婁底市紅色文化的橋頭堡,年接待參觀者逾40萬人次。與此同時,雙峰縣革命老區陳列室和衡寶戰役青樹坪戰斗烈士陵園全面建成。
三是做強書畫品牌。2015年,雙峰縣成功創建省“書畫之鄉”。目前,全縣有20多家書畫交易場所。引入民營資本高標準建設了湄水灣書畫一條街、梅侖書畫院和潤寶齋等企業。大力培養書畫經紀人,完善從作品創作到裝裱交易的書畫產業鏈。2015年,該縣書畫產品交易額突破1億元,形成了書畫界獨特的“雙峰現象”。
四是做大溪硯品牌。雙峰溪硯列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兩岸三地旅游交流促進會和中國品牌推廣中心評定為中國最具收藏價值的文化工藝品。雙峰縣正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馳名商標,并建設集溪硯制作、展示展演為一體的主題文化產業園。
【高水平運作】 實現項目帶動發展
雙峰縣始終把文化產業項目培育、包裝和項目招商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力推進。
一是打造文化產業園區服務平臺。全面形成“一區二帶三園”的文化產業格局:即建設曾國藩故里文化旅游區,打造紅色文化和"花之緣"休閑文化兩條文化產業帶,建設水府廟文化休閑和溪硯產業園、湄水灣文化藝術產業園、經開區文化創意產業園三個文化產業園。
二是加強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組團招商、專題招商、定向招商等活動,引進了湄水灣書畫一條街、曾國藩耕讀文化園、“GFS”石基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園和梅侖山文化藝術產業園等優質文化產業項目,引資超過20億元。
三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按照“一個文化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套服務班子”的模式服務文化產業簽約項目,提升了項目開工和建成率。目前,梅侖山文化旅游產業園、曾國藩耕讀文化園、歸古文化旅游區等新簽約文化產業項目都已順利開工建設。全縣正在如火如荼推進通往曾國藩故居的S334旅游專線。
【高密度宣傳】 實現營銷助推發展
雙峰縣積極主動尋求機會,不遺余力高密度對外宣傳,推介雙峰文化產業。
一是節會推介。連續舉辦了三屆曾國藩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旅游節和五屆“婁底·雙峰油菜花節”,并組織縣內文化企業參加文博會、中博會等各種會展活動,全方位展示了雙峰文化產業發展成果。
二是傳媒推介。通過各級媒體以文字、影像等形式加大對文化企業、文化項目的宣傳推介力度。先后邀請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拍攝曾國藩系列和雙峰文化旅游專題片。今年2月,中央電視臺再次來曾國藩故居進行專題拍攝,全國“兩會”期間在央視10臺推出反映曾氏家風的紀錄片《家風》。
三是文藝推介。組織開展了“愛我家鄉,唱響雙峰”原創歌曲征集等活動,評選并傳唱縣歌等一批歌頌雙峰風土人情的優秀歌曲。今年4月,雙峰縣聯合湖南衛視拍攝紀錄片《蔡和森在法國》。計劃拍攝《王憨山》、《蔡和森》等影視作品。
展望未來,96萬雙峰人民將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資源優勢,采取有力措施,助推產業發展,為在人文資源密集區率先建成文化強縣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