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蘆山強烈地震后,“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過上好日子”成為157萬雅安人的共同期盼。5年時間歷經兩次大地震的雅安,在三年恢復重建中將何去何從?雅安要崛起于危難,重建是機遇,產業是希望。產業重建成為了災后重建核心、成為了災區群眾過上好日子的風向標、成為了全市人民共奔小康的希望和夢想。
轉眼,災后恢復重建已經推進了一年多,“一二三產”在如火如荼的重建中邁出了整齊的步伐,走出了一條“農業強底座、工業挑大梁、三產當尖兵”的特色發展之路。
蛻變
農業產業新樣板
20日,看著天全縣多功鄉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種滿的時令蔬菜,多功鄉多功村6組村民高德蓮萬分感慨。高德蓮種了一輩子莊稼,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會成為“工人”。
過了飛仙關大橋,南天新鎮向北大約500米便進入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公路一邊是飛仙關電站水庫,一邊是幾排玻璃房和塑料大棚,玻璃房和大棚被幾條水泥路分割成A、B、C、D四個區域。在玻璃房內,觀光游道兩旁長滿了花草,相距不遠處還有休息的竹制涼亭、竹制座椅。蔬菜傘、雙螺旋立柱、蔬菜塔等現代無土栽培容器上種滿了蔬菜。
“這是臺灣旺喜圣女果,表皮薄、口感好、產量高,采用基質對其進行無土栽培。”天全縣農業局局長馬忠強說。
“只有按照標準種植,產品才能達到生態有機要求,才能賣得上好價錢。”進入蔬菜種植區,天全縣南天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范超正在為村民傳授標準化種植技術。
范超告訴記者,塑料連棟大棚建好后,4月底園區開始種植西紅柿,6月底便開始采摘,這樣的速度讓當地村民大開眼界。整個園區建好后,可以解決當地近百名農民務工,通過示范引領,預計將帶動周邊1萬戶群眾成規模地發展高效種植農業。
在園區內務工,老人和婦女都可以完成,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技術,每天還可以掙60元。“僅務工一年可以掙2萬多元,每天按時上下班,空閑時間再種一些蔬菜,一戶人每年可以收入四五萬元。”范超說。
天全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由南充市西充縣承建,總投資3100萬元,占地面積75畝,其中現代農業示范園25畝,創意農業園50畝,是一個集科研、觀光和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示范園。
思路
一三產業同步互動
9月7日,中秋小長假剛開始,雨城區上里鎮“仙人洞”客棧一大早便傳出床位訂滿的消息。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老板楊元楷露出了久違的笑臉。
2010年,楊元楷籌資140萬元在上里古鎮修建客棧,2012年“五一”前營業,前3天就贏利1萬余元。同年,上里古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楊元楷的眼里這里的旅游前景一片大好。
“4·20”蘆山強烈地震后,上里古鎮旅游陷入困境。
災后重建,根據農旅結合的發展思路,以現有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和全面展開的農業產業重建項目為支撐,融立體農業、綠色有機農業、自然生態旅游于一體,使農業功能由原來單一的生產功能拓展到示范推廣、休閑觀光、農耕文明傳承等多項功能,促進休閑觀光農業項目成為生態高效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區建設中提升效益的新增長點。規劃中,既考慮全市范圍內集中統一的大線路,又充分考慮各縣區自身特色的小循環線路。
雨城區依托碧峰峽、上里古鎮沿線,擴建獼猴桃、茶葉萬畝基地,配套建設旅游設施,打造農業公園,形成以農業觀光、鄉村旅游于一體的雅上線農業觀光帶。
蘆山縣依托國道351線,形成“百里金果廊,天然養生堂”休閑養生游,將國道351線涉及的天全縣樂英、多功、新華和蘆山縣飛仙關、思延等鄉鎮并聯發展,在國道351線沿線打造以獼猴桃為主的百里金果長廊;依托龍門溶洞、圍塔漏斗等生態旅游和有機茶葉基地,發展有機農業觀光游。
根據各縣區特點,我市將在國道318、351、108線和雅西高速,以及縣鄉公路沿線,構建8條農業產業休閑觀光旅游線,覆蓋全市6縣2區。
“災后重建把旅游和農業融合發展,旅游線路連成一片,上里古鎮又火了起來。”想起中秋過后又是國慶大假,楊元楷樂得合不攏嘴。
支撐
48億元助力產業重建
在國家災后產業重建政策、資金支持下,我市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以優先考慮和解決民生問題為基點,以自身產業實際為基礎,安居與樂業并行,把一二三產業串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撐,打造完整的全產業鏈條。
為做好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48億元產業恢復重建資金用于雅安災區產業重建,成為災后產業重建的強大支撐。蘆天寶飛地園區、滎經烈太產業新城、蘆山產業集中區、思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及寶興縣生態農產品超市、雅攀共建蒙頂山茶產業園區等一大批產業重建項目的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王老吉、恒天集團等落戶雅安,為雅安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振興,雅安既能夠守住“綠色”底線,又能夠實現群眾致富和企業共贏,為雅安當前和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產業重建的強力推動下,2020年,全市實現千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