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每年制造業的增加值等于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許多人便都認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碰到了天花板,遇到了瓶頸,將步入中低速增長,甚至是產能過剩,已經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不這樣看,要知道日本、美國和德國的總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中國的制造業產值超過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就規模上而言,中國自然已經是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這只是局限于中低端領域。在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尤其是高端裝備工業領域,中國制造仍然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這就需要中國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人物,拿出勇攀世界巔峰的決心和勇氣,打破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壟斷的天花板,從各個領域攻破西方的科技堡壘,從而迎接中國制造的美好明天。而裝備制造工業又是整個制造行業的先鋒隊,它的轉型升級必須走向在中國制造的最前列,因此,未來十年將是中國裝備制造的黃金十年。誰先打破各自領域的天花板,誰就能第一個吃到鮮美的螃蟹,成為各自領域的世界巨頭。
一、未來十年是中國最重要的人才紅利期
一切事業都是人的事業,人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廉價勞動力”而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隨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顯現,中國的所謂“人口紅利”已經耗盡。這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渲染的趨勢,已經有不少的外資工廠在這種預期下,轉移到了南亞和東南亞。但是這種轉移大部分是失敗的,因為他們低估了中國在其它方面的優勢,例如高度的勞工紀律,全產鏈的整合能力、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等等。
“人口紅利”消失論的背后,是西方感覺到了中國現實的威脅,是在狙擊中國制造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所以,我們絲毫不需要跟著西方的論調走。事實上,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正如今年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所說,中美貿易90%以上的利潤都讓美國企業拿走了。也就是說,人口紅利事實上是“外資企業”的人口紅利。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人才紅利”。中國人才紅利的爆發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在華為、三一等一批民族工業巨頭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才紅利”的魔力。他們都是借助于中國的人才紅利,快速崛起為各自領域的世界巨頭。早在95、96年,中國大學擴招以前,華為就開始廣納人才。在全國各大名校一個班一個班地招聘電信人才,哪怕暫時用不著,也花幾千元每個月的工資養著,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的公務員也就兩三百元的工資。正是這種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儲備戰略,造就了華為的今天,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崛起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并且把對手遠遠甩在背后,又開始在手機等消費終端向蘋果發起了攻擊,或許三年五年以后,就將取代蘋果,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三一等其它民族工業巨頭也是如此,是早期收獲“人才紅利”的代表。
華為、三一不應該是中國工業企業的特例,而應該成為普遍現象。“人才紅利”不應該是華為、三一的專利,而應該是中國工業企業共享的紅利。中國今年高校畢業的人數是795萬,再加上800多萬的高職和技工學校的畢業生,顯示中國的人才紅利高峰的到來。中國企業現在儲備人才和吸納人才的成本要遠遠低于當年的華為。根本不用開出公務員十倍的薪資,兩倍都不用,只需要普通公務員的薪資就能招聘到大量專業人才。
中國企業未來十年的競爭,就看它是否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就看它是否能管好、用好人才。在這場萬馬奔騰的競賽中,唯有那些能夠創新管理機制,充分與員工共享收益的企業,能夠在人才紅利爆發的風口中起飛,成為各自領域的世界巨頭。
裝備制造企業要抓住中國人才紅利的黃金時期,抓住國家鼓勵雙創的政策扶持,善于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管理人才,勇攀高攀,在各自的領域里沖剌世界之巔,這樣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
二、中國制造的全產業鏈
中國制造經過新中國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功地打通了中低端的產業鏈。得益于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優勢,我們無須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撿了芝麻就得丟了西瓜。無論美國、日本還是德國,他們的人口規模太少,都無法做到打通制造業從高端、中端到低端的全產業鏈。所以,他們要發展高端制造業,就必須將低端和中端產業向國外轉移。但是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優勢決定了,我們可以同時打通制造業的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全產業鏈流程。
對于中國而言,中端制造和低端制造的全產業鏈,我們已經基本打通。唯獨高端制造這一塊,我們還沒有打通,所以,我們需要盡快抓住中國未來十年的人才紅利期,向著高端沖剌,這才是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和未來。而高端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恰好是整個制造業產業鏈中利潤最豐厚,技術含量最高,最需要人才、資金的行業。而這些因素,中國社會都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不缺資金,更不缺人才。我們缺的是把資金、人才整合起來,去搶西方發達國家飯碗的企業家。
我們以芯片產業為例,過去十年中國進口芯片超過10萬億元,占到中國制造所用芯片的80%。不但對外依存度超過了石油,而且每年的進口額也超過了石油。光是2016年就進口芯片2271億美元(約合1.4萬億元人民幣),價格虛高的進口芯片不但擠壓了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而在經濟安全上對于中國制造而言,是不堪承受之痛。萬一爆發戰爭或制裁,西方不向中國出口芯片,中國制造就面臨著大規模倒閉歇業的風險。而芯片行業恰好是高利潤的行業,西方制造成本只有一美元的一塊芯片,賣給我們可以賣到幾百美元,簡直就是搶錢。為什么這么多年中國企業不去攻堅,不去突破西方的科技堡壘?
事實上,西方的科技堡壘并沒有那么難突破。華為、三一等民族工業品牌,已經向我們證明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關鍵是中國企業要破除心中的魔障,要破除幾十年來歐風美雨熏陶所形成的崇洋媚外心理。要有不信邪的勇氣和毅力,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不斷創新,不斷攀登世界之巔,中國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應該有這種雄心壯志。在中國市場做了老大,你做不了世界老大,那你就是個“偽老大”。得中國者,必得天下。華為是如此,三一是如此,其它的中國制造業龍頭,沒有理由不如此。
一旦中國制造在各行各業打通了從高端、中端到低端的全產業鏈,合理地整合行業資源,分配利潤。那么中國制造就將會無敵于天下,并且成為任何其它國家所無法、也無力攻破的堡壘。屆時,中國制造將主宰人類經濟,有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中國制造業,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從而使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一金融強國。同時,憑借中國巨大的產業規模優勢和金融規模優勢,中國將主宰所有資源國的命運。所有的大宗商品,從石油到礦產,從可可、咖咖豆等農業原材料到棉花等工業原材料,所有的全球大宗商品,都將由中國來掌握定價權,也就是說,中國將操控全球經濟命脈。
而其中的關鍵之關鍵,核心之核心,就是要實現中國制造從中、低端向高端的戰略轉型,打通制造業的全產業鏈。只要這個任督二脈打通了,中國制造的無敵神功才算是完成了。如果打不通,中國制造隨時候都可能在西方的金融霸權狙擊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狙擊下落敗。也就是說,我們沒有退路,如果我們不能搶占世界之巔,那么我們已經打下的江山早晚都會易主,看看東南亞、巴西、南非和俄羅斯吧,幾十年的發展成果,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殆盡,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打通中國制造的高、中、低端全產業鏈,中國企業沒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戰,才能有成功的希望。未來十年,就是戰略決戰期,打贏了,我們贏得世界,打輸了,我們淪為第二個印度。無路可退,只能勇往直前。
而在打通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實現中國制造從中、低端向高端的突圍的過程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無疑是扮演著排頭兵的作用。沒有強大的裝備制造工業,中國制造的向上突圍就是空話。所以,中國裝備工業更應該勇往直前,敢當開路先鋒。
三、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
高端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越是高端,市場空間越小,而利潤越豐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也就體現出來了。華為的手機為什么能快速崛起?微信為什么能快速崛起?阿里巴巴為什么能快速崛起?一句話,中國市場太大。中國的人口比歐洲、美國和日本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對于各個行業的需求都比其它國家要多得多。在美國可以有十個大城市建地鐵,那中國就可能是50個,甚至一百個,這需要多少裝備?提供多少機會?
中國龐大無比的國內市場規模優勢,是中國高端制造實現“中原突圍”的根本保障。中國的高端制造業、高端裝備行業,目前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進口替代。把國外的巨頭從中國市場搶奪的肥肉,給奪回來,吃下去的,讓他們吐出來。只要中國制造能夠在高端領域做到了進口替代,那就離中國企業贏得世界不遠了。
既然我們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那么市場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但是,很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由于錯誤的經濟發展理論的主導。中國最優質的市場資源,我們拱手讓給了外國,最美味的肥肉,我們自己吃不到,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老外去品嘗。我們自己卻只能啃骨頭、喝殘湯!
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的第一目標,就是要把目光聚焦那些大批進口的外國貨上,把手伸向外資企業掌控的市場里。首先是大飛機的制造。這兩天C919首飛,舉國歡騰,慶祝是應該慶祝一下,因為我們終于又開始邁出了這一步。但是我們更應該反思。因為C919的許多方面還趕不上38年前的運十,例如一些基本指標,運十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商載25噸,按經濟艙布置178座,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時,最大航程8300公里。反觀C919,最大起飛重量不到80噸,最大商載20.5噸,全經濟艙布局169座,最大巡航速度828公里/小時,最大航程5555公里。而且最重要是,與運十相比,C919的國產化率只有50%,包括發動機、航電系統等核心部件仍然控制在外商手中,雖然明面上說是合作,但是中國商飛下面有16個中外合資子公司。也就是說C919仍然被外資卡著脖子。而運十的國產化率幾乎是100%,完全自主研發。
而且與另一款大飛機相比,C919也是遠遠不如,那就是胖妞運20,真名叫“鯤鵬”。C919不應該是中國的未來,運20才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來看看運20的技術指標。作為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噴氣式重型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飛機研發繼承運十的遺產,參考俄羅斯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并融合美國C-17的部分特點。該機采用常規布局,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后掠、無翼梢小翼,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載重超過66噸,最大時速≥800千米,航程>7800千米,實用升限13000米。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有了運20,中國再次發生汶川地震那樣的災情,救援效果會完全不同。
而且運20于07年立項研制,與C919同時,但是卻在2013年1月26日試飛成功,并于2016年7月6日批量交付部隊,可謂進展神速。反觀C919一拖再拖,剛剛才試飛,整整晚了四年半,而最關鍵的是C919并未實現對于運十的突破。但是C919試飛,黨中央、國務院都發來了賀電,全國人民都是媒體的宣傳下集體狂歡,用的都是首次,第一次,全然看不到運十的成就和前車之鑒。
未來20年,中國民航業將需要6000架以上的大型客機,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再加上中國的低成本優勢,還可以搶占部分海外市場,至少亞非拉眾多國家會排著隊來買中國的大客機。即便中國未來20年生產10000架大型客機,也是不愁銷路的。所以中國大飛機的未來不在C919,而在于運20,中國軍隊已經訂購了400架運20,未來也可能出口,最終產量可能會達到上千架。而如果將運20改裝成民用飛機,那么中國將占領更多的市場,這其實不是什么難事兒,國內早有先例。如波音公司就將二戰期間的B-29,也就是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改成大型客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愿中央只是把C919作為一個忽悠西方的幌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不過如果中央要將運20改裝成大型客機,目前理應早就改裝成功了。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西方扼殺C919的決心和能量,運十是血淚教訓。而運20則不同,雖然我們試飛時還是用的俄羅斯的D-30KP-2渦扇發動機,但是我們自己研發的WS-20發動機已經完成了測試,性能遠超D-30KP-2發動機。今年或明年就可能列裝到運20飛機上,正因為如此,空軍才敢下400架的訂單。有了國產的發動機,我們要將運20改裝成大型客機,那就是水到渠成了。或許下一次首飛的就是直接可以與空客380或波音787相媲美的大型飛機了。
一萬多架大飛機的大市場,平均以5億元人民幣每架,那就是5萬多億的市場。這么大的一塊肥肉,中國裝備制造能分多少?肯定不會少。而且大型飛機不單是銷售,他還有維修、零部件更換等等業務,都是巨大的市場。而且,民航不僅僅是大飛機,還包括各種商務飛機、私人飛機等等,美國有20多萬架的私人飛機,中國目前基本還是空白,以中國五倍于美國的人口,這個市場發展起來會有多大?可以說以大飛機為核心的航空工業,將是中國高端裝備業面前的一塊巨大無比的肥肉,就看我們能不能吃得到了。
其次就是汽車。當年我們搞出來紅旗的時候,韓國還沒有汽車工業。而今中國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韓國汽車,而紅旗能有幾輛?在八十年代初,我們的紅旗的性能可是與頂級的奔馳、凱迪拉克相媲美的,最后居然讓位于桑塔娜。目前來講,交通工業的四大支柱,造船、高鐵,我們已經世界遙遙領先了,也給相關的裝備制造業嘗到了甜頭。但是飛機和汽車我們是太落后了。汽車行業是一個更大的市場,這三十多年,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商都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各大品牌在中國銷售了上億輛汽車,賺取的利潤數以萬億計。這肥肉有多大?至少是飛機市場的十倍。
未來20年,中國理應借助于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彎道超車,大力扶持國產汽車廠家,不但占領國內市場,而且還要走向世界。那么汽車市場將是中國制造最大的肥肉,尤其是中高檔汽車。目前我國汽車每年生產已經超過了2000萬輛,因為有新能源車的更新換代問題,未來還將會更多。這個龐大的汽車市場,留給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想像空間太大了。大家都做好充分準備,去搶肉吃吧。
當然,除了芯片、飛機和汽車制造業,我們還有許多別的行業需要向高端邁進,例如大型醫療設備、大型科研設備、大型農用設備、3D打印設備、機器人設備等等,都是值得裝備制造業開拓的大市場。總之,各行各業,都應該大力勇攀世界之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中國裝備制造的企業家們,沿著華為、三一的路走上去,就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四、軍民融合的優勢
除了人口紅利的優勢、全產業鏈的優勢、市場規模的優勢,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還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軍民融合的優勢。今年年初,中國成立了國家軍民融合委員會,習總書記親自出任主席,可見黨中央、軍央軍委和國務院對于軍民融合的重視。
軍民融合對于裝備制造行業來說,具有特殊的優勢。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是兩張皮,在軍工領域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與民營經濟的中、低端發展,缺少技術和人才形成鮮明的對比。軍民融合首先就是要把軍工領域的高科技轉化為民用技術,促進中國制造業和高端裝備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舉個例子,今年4月26日,我們的首艘國產航母下水了。這個東西對于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有多大的拉動作用?航母集成了多少高科技?如果把它的高科技轉化到民用領域,那還不得海了去了。又比如航空工業,前面說了,中國已經制造出來了世界領先的“WS-20”航空發動機,而運20、殲20等一大批軍機也將很快裝備國產發動機。這里面集成了多少高科技,一旦轉化為民用,那它的潛力會有多大。還有航天,我們現在完成了第二步,建成了空間站,下一步是登月。這些軍工領域的高科技,都需要大量的精密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的生產,無疑要依賴于高端裝備制造業。
而要把這些軍用領域的先進科技轉化為民用,它的市場規模將會大大拓展,這樣就會給裝備制造業提供十倍、百倍的市場。軍用飛機可能生產幾百架就足夠了,但是一旦轉為民用,那可能就是幾千架,上萬架的市場。航母,我們可能只要生產幾艘就足夠了,但是一旦轉為民用,把它的技術放到大型船舶上去,那可能就是幾百艘上千艘的船舶需要用得上。
所以說,軍民融用一方面是技術的提升,軍用高科技轉化為民用,會帶來巨大的飛躍。另方面是市場規模的巨大提升,為中國制造打開一個廣闊的天地。我們的軍用融合還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像波音、空客這些公司本身就是軍用兩用型,既生產軍品,同時也生產民品。我們在這一塊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期望中國能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助力中國裝備制造工業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五、混合所有制的優勢
混和所有制是我們正在推進的一個巨大制度創新,也是幫助中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應該利用好維護好。不要爭論所謂的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這是偽命題,誰做得好誰就進,誰做不好,誰就退。如果像蘇聯那樣,“私有化”是私有化了,但是企業全破產了有意義嗎?中國也是一樣,當年MBO搞私有化的,現在有幾個做得好的?搞破產了,一切等于零。
我們現在要爭論是中進洋退,還是洋進中退。洋人退一步,中國進一步,我們就成功了一步。國企與民企合營,如同中央軍和地方軍,八路軍與游擊隊一樣,我們要的是打配合,發揮各自優勢,一加一大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借船出海,降低風險,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殘酷的。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需要有新鮮血液,打破官僚主義,懶散、懈殆之風,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與國際壟斷資本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既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就是發揮雙方的優勢,相互補充。事實上,中國的股市就是混和所有制的典范,許多國有企業上市都變成了混和所制公司。也充分實現了國企的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強。只不過還是受到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不少誤導,許多人傾向于搞MBO,化公為私,結果搞出來很多問題。
混改要實現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合作共贏。既然中國與美國都可以做到“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我們的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為什么不能做到?混改不是誰要吃掉的誰的問題,而是要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監督,合作共贏的問題。單純的國企會出問題,會有腐敗、官僚主義等等,單純的民企也同樣會出問題,富二代能力不濟,腐化墜落,更為普遍,只有互相監督,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有助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對于裝備制造工業而言,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大量的資金,只有充分發揮混改的制度創新,我們才能在多個領域內不斷實現向上突破,又快又好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六、科技創新的后發優勢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方興未艾,3D打印、物聯網、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激光科技、以基因為代表的生物革命、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3R技術等等,在這些科技革命的領域里,我們中國人的目標不僅僅應該著眼于追趕西方,而且也應該借助于科技革命的浪潮,彎道超車,實現后發優勢。
在全新的科技領域,所有人都是平等地,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我們現在的社會科學家,在長期的歐風美雨的熏陶之下,盲目的崇洋媚外,一談到某個領域,總是要說中國落后美國多少多少年,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多少多少年。其實,哪里能用這種算法呢,這些不過是魯迅早就批評過的拿來主義的思維,對于西方的盲從和依賴思想。在真正的新科技面前,中國是與所有發達國家一樣是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就拿互聯網金融來說吧,現在在中國,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可以很方便的使用二維碼,用支付寶或微信來支付。不僅安全,而且方便,但是在美國、日本等國都還在用信用卡。而且還不安全,光是日本因為信用卡泄密導致的損失就高達上千億美元。而中國的移動支付既安全又便捷,手續費用也低。還有電商,我們也比西方發達得多,淘寶一家的銷售額就比整個西方國家的電商銷售額加起來還多。
再比如3D打印,我們現在已經能夠使用3D打印機打印大型的飛機組件,遙遙領先于西方。還有量子革命領域,我國潘建偉科研團隊不僅研制出來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最近還研制出來了第一臺量子計算機,這些都是劃時代的成就。而就算是在西方擅長的超算領域,我們也遙遙領先了。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連續三年排名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第一名,并且在進入500強的數量上也超過了美國。
還有在應用科技領域,前段時間新華社報道出來的,申通快遞與立鏢機器人公司聯合研發的“智能快遞機器人分揀系統”(即機器小黃人分揀系統)就是非常先進的人工智能裝備,屬于中國首創,世界第一個。為什么會是中國首創呢?因為中國的電商太發達,去年發送的包裹高達350億件,人工分揀根本忙不過來,準確度也差。這個小黃人會自動充電,充五分鐘就能跑10個小時;能自動識別二維碼,自動將貨物送到目的地,自動規避障礙物,哪怕幾千個小黃人在狹小的空間里搬運,也不會撞車,幾乎是零誤差。
再比如去年11月26日新聞聯播報道出來的株州西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硬合金及組件的企業。他們研制出來的一款煤變油工程設備中的核心零部件——單向閥,成功地打破了德國企業的壟斷。以前這種單向閥只有德國一家公司能夠生產,他們生產的單向閥使用壽命只有一到三個小時,但是單價高達180萬元一只,可謂是宰人不償命。而西迪公司開發出來的單向閥不僅可以使用一年多,而且單價只賣20萬元,只有德國產品的九分之一,一下子就打跨了競爭對手,搶占了國內外市場,自己也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同時也為中國煤變油工程立下了汗馬功勞,神華400萬噸煤變油工程等大型工程設備得以順利完工,節約大量成功,還不用擔心外資企業卡脖子。
這個就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后發優勢,利用前面所說的人才優勢,全產業鏈優勢、軍民融合優勢等等,不斷地向西方科技壟斷的堡壘進攻,將中國裝備制造業打造成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活;而在創新領域,也要發揮自己的規模優勢、人才優勢等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望塵莫及,像量子計算機什么的,估計美國人要想趕上中國,幾乎不可能了。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中國裝備制造業能夠發揮上述的六大優勢,在趕路的領域里,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活,成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在創新的領域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望塵莫及,成為新科技革命的引領者。這樣未來十年,中國就將迎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黃金十年,打個比方,過去在全球制造業的鏈條中,我們處于中低端,西方高高在上,他們給我們分點骨頭、殘湯、剩飯,還要我們感恩戴德,未來十年,我們將要跟他們搶鍋里的肥肉了,能不能搶得到,就要看我們的本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記住習總書記的話,將革命進行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干!或許十年后,就輪加到我們吃肉,西方來跟我們求骨頭殘湯剩飯吃了!加油!中國制造!加油,中國裝備!
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中國的21世紀正式開始,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將一帶一路的風口上,登頂世界之巔。中國裝備制造工業的各位同仁應該勇作排頭兵,先鋒官,與時代共呼息,與祖國同命運,迎著風口起飛,在一帶一路的大風口,在中國倡導的新型全球化浪潮中,迎風破浪,掛云帆,征滄海,做新時代的絲路英雄,將中國裝備制造推向世界,開啟世界裝備工業的中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