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園區已成為職業農民培育的搖籃和帶動農民增收的典范。新泰在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基礎上再破瓶頸,對現有的山東谷里高效農業示范園、山東益客食品產業園等63個現代農業園區重新規劃發展,創新性提出“科技”、“抱團”、“做粗產業鏈”等措施,探索農業園區新發展模式。
據統計,今年以來,新泰共規劃新建農業園區13個,續建5個。截至目前,全市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面積達到26萬余畝,輻射帶動面積30萬畝,帶動農戶8萬戶,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6萬元。
高效利用,土地收益最大化
4月22日,在翟鎮現代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正在建設的蔬菜大棚與太陽能電池板緊緊相依。而就在三年前,這里還是采煤深陷區的莊村。那時候,家家戶戶的房屋都存在不同程度斑裂,村民住在里面提心吊膽。
翟鎮黨委書記賈夫軍介紹,2013年,莊實施整體搬遷和舊村復墾工程后,總投資11.2億元、面積3000畝的現代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在此落戶。如今,村民住上舒適的樓房,實現了以土地入股成為股東、家門口打工等多項收益。
而該項目建成運營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其中光伏發電3600萬元、高效農業7000萬元,畝均收益7萬元,稅收700萬元,可吸納周邊600余人來園區打工,直接帶動務工農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也帶動了莊等4個省級重點貧困村的經濟發展。
延伸鏈條,發展模式集團化
如果說光伏農業項目是一種新形式的土地綜合利用模式,那么傳統的林下經濟又當如何?在石萊鎮的正大熱電核桃產業園中,記者看到,掛滿果實的核桃樹下,2000畝的白芍藥含苞待放。“每年芍藥開花時,攝影家、畫家都會來這里采風創作。而且,白芍根部也是藥材。忽略核桃、租地、打工帶來的收益,僅白芍一項就為百姓帶來年平均畝收入4000元的收益。”石萊鎮黨委書記呂熙偉說。“我跟老伴喂的鴨子是益客產業園的,兒子現在益客鴨肉深加工生產線工作。等到益客的羽絨制品生產線建設完成招聘員工時,我們打算讓小女兒去應聘。”提到益客食品產業園,汶南鎮東村的秦大娘滿是稱贊。而今,“到益客食品產業園打工”已成為當地百姓的驕傲。
圍繞食品、羽絨兩大板塊,除了涵蓋食品深加工、生物醫藥等十個主要項目,山東益客食品產業園魯中運營中心總經理王愛峰還告訴記者,產業園已配套金融、商業服務等服務平臺,初步構建起了產業鏈協同的新型循環生態產業園,成為全國畜禽行業最具美譽度的集團之一。在益客的帶動下,當地稅收可增加2億元,吸納就業1萬人左右,年均增收1.2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位于石萊鎮的山東泰茶“良心谷”產業生態示范園也在強勁發展。“我們要把泰茶建成江北最大的單體有機茶基地。”負責人劉孝平信心十足地說。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泰茶已經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的有機茶體系認證。而在山東益客與山東泰茶的帶領下,新泰一大批農業產業園也由單純的種養殖、加工等形成了一道延伸產業上下游的合力。目前,全市共有27家產業園形成產業鏈條,16家產業園正在規劃建設之中。
抱團經營,開拓市場互助化
如何使各項發展都已進入頂峰的產業園再次達到新頂峰,讓新建產業園也相得益彰地發展?在羊流鎮,我們得到了標準樣本。
早在2011年,羊流鎮的惠美農牧循環經濟產業園就形成了草―飼料―豬―沼―茶園、果園有機結合的循環經濟生態模式。同時,該產業園還將茶文化與生態休閑旅游相結合,成為“茶業+旅游業+文化體驗”生態觀光茶園模式與綜合性多業態旅游休閑園區。
為讓當地經濟、農戶致富再上新臺階,新泰把正在立項選址的萬畝牡丹產業園建在惠美農牧循環經濟產業園。
建設中,羊流鎮以牡丹產業園、惠美農牧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依托,規劃了三區四園一中心。即:三區為種植區、旅游功能區、牡丹深加工區;四園為萬畝牡丹精品園、有機茶園、四季花卉觀賞園、蟠龍山上樂園;一中心為國家級牡丹研發中心。屆時,重新規劃的園區,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產業園、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將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全面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