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深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出發,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這些論述,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針對性,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看到,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一方面,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青海處于青藏高原復合侵蝕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雪線上升等生態問題極難修復。可以說,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青海必須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我們更應該看到,當今青海,經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其中,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城市擁堵、生態脆弱等危機日益凸顯。如果不能引起足夠重視,這些危機將越來越成為制約發展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可以說,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應當形成綠色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決定價值標準和價值選擇,是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精心調適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應當打造大美青海新優勢。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縱深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專項工程,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碧水藍天行動”,抓好湟水河等重點流域和水域生態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家園美化行動”,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文化產業,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推動旅游業態和產品多元化,不斷提升“大美青海”美譽度和影響力,著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強化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應當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實踐;需要坐而謀,更需起而行。綠色生活方式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體現著我們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度。應當堅持節約優先,強化集約意識,大到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產品,小到減少塑料購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都是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都是在為綠色發展作貢獻;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
綠色蘊涵著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寄予著人類未來的美好愿景。讓我們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期待,沐浴在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陽光下,明天的全面小康生活一定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共同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 ,加強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