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上海開始為資源分散的結果買單。
全球經濟危機的冬天,政府之手出現了不同尋常的熱度。
在上海市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僅有幾路之隔的兩家芯片制造公司——華虹和宏力半導體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合并。更早之前,與宏力幾步之遙的另一家芯片公司——中芯國際(0981.HK)剛剛獲得了來自大唐控股1.718億美元的注資。
這些不同尋常的動作,卻透露了政府之手的強烈意志:作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最大的三家芯片制造商,華虹、宏力和中芯國際長期業績增長乏力。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幾家企業經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作為這些企業的主要股東,上海市政府毅然出手。
這看起來是簡單的產業整合。但不為外界所知的是,這次并不局限于拯救單個企業,它已是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自我救贖”的開始,是對地方政府高新技術熱背后的產業發展模式的反思。
這是一個尷尬的追問:作為全國最早發展半導體工業的地區,上海走過了黃金十年,雖然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但是擁有最完整產業鏈和規模的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仍不具備明顯國際競爭力,整個產業態勢呈現出一種“大而不強”的狀態。
仍令人警醒的是,在上海開始反思十年之路缺失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在4萬億投資的驅動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名,繼續走資源分散路徑大干快上。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計劃》和國家中長期
產業規劃驅動下,不少地方政府依然熱衷于投資大型芯片廠,并希望以此帶動地方上下游產業。一定程度上,他們正在重走上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