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包括居住社區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等各項規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立足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居住社區規劃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居住社區對生活品質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居住社區規劃設計要適應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綜合考慮居住日照、采光、通風、防災等,配建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的小學、幼兒園、菜場、社區活動中心、公共綠地和停車位等設施,創造安全、衛生、方便、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方便居民的生活。
居住區建設是城市建設的“半邊天”。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中心城和郊區城鎮,按照規劃建設了若干大型居住社區,2000年—2012年期間,年均住房竣工面積約2100萬平方米,全市城鎮住房總量從2.09億平方米上升到5.62億平方米,12年增加了1.7倍。這些住房包括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含廉租房、公租房、動遷安置房和共有產權房),不斷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公共設施規劃
城市規劃根據城市生活的各種需求,統籌安排各項城市公共設施的布局。諸如,行政服務中心、商業中心、博物館、大型體育場館、綜合醫院、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不斷滿足市民求學、就醫、購物、休憩、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森林公園更是完善城市生活、調節城市小氣候不可缺少的場所。
上述各種公共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的規模、等級和服務半徑,則根據它們服務人口的多少確定,并與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緊密結合,合理布局,便于社會公眾使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公共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的需求也會相應變化。例如,當前上海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7.1%,對養老設施的需求增加。上海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將進一步對城市養老設施的需求進行研究和部署。
基礎設施規劃
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城市道路、機場、鐵路、港口、碼頭、供水、污水處理、雨水排放、電力、通信、燃氣、消防、垃圾處理等設施,它們是保障城市運行的堅實基礎。不論工作、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城市基礎設施,可以說,基礎設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城市規劃需要明確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和布局,滿足城市運行的需求。同時,相關基礎設施的布局還要針對市民擔心的噪聲、空氣、電磁等污染,依據各種安全規范,設定防護距離或設置防護措施。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規劃是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保障之一,好的城市規劃才能讓城市更美好。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不僅是城市規劃專業人員的事,也是需要每位市民都來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