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256.63億元,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5.26%。廣東文化產業呈現裂變式發展態勢,正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作為全國文化產業的排頭兵,廣東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方面的成就吸引了中央主流媒體的多次關注和報道。2016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體量已經占到全國的近七分之一,是名符其實的文化產業第一大省,文化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進步。
廣東文化產業緣何能夠如此蓬勃發展、枝繁葉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而這正是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深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綱領。探尋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處處都能夠感受到改革和創新的力量,正是這種勇立潮頭、敢開先河的氣魄和精神,讓廣東文化產業始終能夠快人一步、強人一籌。
從改革中找動力,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快。廣東以空前力度推進文化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文化+”、“互聯網+”,從未放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努力創造新的有效供給。組建全國首家全媒體集團——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發展“媒體、數據、交易”三大核心業務,全力建設“中國自貿區信息港”等重大創新項目,打造實力和傳播力、影響力強大的財經媒體集團與金融資訊綜合服務商。全力推進“文化+金融”,相繼組建百億元級的廣東省新媒體產業基金、廣東南方媒體融合發展投資基金和全媒體文化產業基金,以及總規模50億元的珠影越秀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等,為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廣東的每一個動作都堪稱“重量級”,可以感受到廣東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強烈信心和深謀遠慮,廣東得以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走出了與眾不同的道路,從而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從創新中拓新路,文化產業新業態異彩紛呈。廣東的文化產業中充盈著一股新鮮的味道,新業態、新概念總能在廣東嶄露頭角,并迅速席卷全國。物聯網、可穿戴智能設備、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業態就是在從廣東的豐沃土壤中汲取了豐厚養料。2016年,廣東數字出版總產值18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動漫業總產值400億元,占全國1/3強。網絡音樂總產值約占全國1/2,是領跑全國的“火車頭”。游戲業總收入1345億元,占全國總量的73.4%,占亞太地區的37.5%。游藝游戲設備生產和演藝設備制造產值占全國4/5。廣東還著力打造文化會展國際化品牌,深圳文博會、“南國書香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等重大展會的規模質量、成交額、影響力等均不斷攀升。文化產業的不同業態在廣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動格局,彼此交相輝映,吸引了企業、人才的不斷進入,形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如今,廣東文化產業體系健全、鏈條完整,初步形成以珠三角為龍頭,粵東西北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正在不斷改善。廣州、深圳發揮了中心城市的引領輻射作用,著力打造“創意之城”“設計之都”,新聞出版、影視、音樂制作、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數字新媒體、網絡文化服務、文化會展等發展突出,建設了一批空間集聚、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集群和園區,以及文化物流中心、出口基地。珠三角其余各市創意設計、印刷復制、動漫游戲、工藝美術、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設備制造等產業優勢突出。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文化產品制造等,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初見規模。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愈發強烈,廣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紅船精神”自覺融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努力打造嶺南文化新高地,以廣東的生動實踐驗證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