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騰訊“云+未來”峰會上,深圳碳云智能CEO王俊說,運用生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現實生活中造出一個“大白”并非不可能。憑借極具創新性的業務方向,以及“前華大基因高管”的團隊背景,這家明星級創業公司成立不到半年估值便超過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企業之列。
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風頭正勁的碳云智能并不孤單。近年來,華大基因、冠昊生物、達安基因、邁瑞醫療、金域檢驗等一大批廣東創新型企業迅速崛起,在各自的細分領域中領跑同行。廣藥集團、麗珠集團、康美藥業等南粵老牌知名藥企,也不斷加碼技術投入和模式創新,增強作為業界龍頭的創新實力。
作為醫藥大省,廣東的醫藥產業總產值等主要指標均長期居于全國前列,并在創新能力上占據先發優勢。《廣東省醫藥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預計到2020年,廣東醫藥工業產值將達到3500億元,藥品流通銷售5000億元。
圍繞著這一目標,眾多醫藥健康產業園區正在南粵各地競相落地,匯聚起越來越多的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而來自產業一線的創新實踐,也正在不斷推動著廣東從“醫藥大省”走向“醫藥強省”,在醫藥健康創新發展的新時代繼續領跑。
創新粵企領跑醫藥健康前沿領域
“華大基因測序儀BGISEQ-500現已規模化生產,為我國生物測序領域和精準醫療行業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基礎。”7月初的第九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得意地展示了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桌面型高通量基因測序系統。
作為國內第一款支持量產的基因測序儀,BGISEQ-500的誕生克服了測序領域儀器設備缺乏國產化、自主化的難題,配套試劑耗材也不再是測序應用的阻力。曾經被國外供應商封鎖的華大,如今已實現了從基因產業鏈中下游向上游的延伸,使我國基因測序核心設備不再受制于人。
位于深圳市鹽田區北山工業區的華大基因總部,不遠處便是鹽田港堆積如山的集裝箱,載重卡車往來不息。這里曾是鞋廠的廠房,華大基因也曾被稱為“基因行業的富士康”。如今,在這棟8層小樓7樓展廳里,華大基因在世界各個頂尖科研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已經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論文墻”。
自從2007年南下深圳,華大開始進入高速成長狀態,以一家民營基因測序中心的身份,在科研和產業兩個領域向全球領跑者地位發起沖刺。不僅主導或參與完成國際頂尖“千人基因組計劃”、“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等,還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大量高質量論文。
“新中國的科學研究,一直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但在基因研究的馬拉松比賽中,華大基因處于第一梯隊,時不時還能領跑。”汪建說,華大已經實現了從人類基因組計劃時的“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跨越。而在產業鏈下游,華大基因整合了多個重要的數據庫,通過自主開發的高效算法,以及基因組數據分析云計算平臺BGI-Online,為用戶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從而完成了整體的產業鏈布局,建立起一條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應用的創新鏈。
在廣東,像華大基因這樣在醫藥健康前沿領域取得突破的企業還有很多。
廣州的銳博生物,推出讓致癌基因“沉默”和“睡眠”的核酸藥物,獨占國內八成市場;冠昊生物耗時十余年自主研發的生物型外科補片,打破了國外進口產品的壟斷地位;深圳的邁瑞醫療,先后推出中國第一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黑白超、臺式彩超和便攜式彩超等70余項新產品,填補了國內在生命信息與支持、臨床檢驗、數字超聲、放射影像四大領域高端醫療設備的空白……
它們扎根精準醫療、基因檢測、分子影像、細胞治療、生物材料等新興前沿領域,是各自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也藉此成為廣東乃至中國領跑未來全球醫藥健康產業的“種子選手”。
來自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里,廣東省獲得了全國最多的生物制劑上市批文,文號數量達37個。而2014年和2015年,廣東省新注冊藥品中,生物制品受理量占總量的比值均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廣東企業在醫藥健康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水平上的領先優勢。
老牌藥企加大技術投入尋求轉型升級
除了近年聲名鵲起的新興企業,醫藥大省廣東還擁有廣藥集團、康美藥業、麗珠集團、華潤三九等老牌知名醫藥企業。在創新能力上,它們同樣實力強勁。
“目前廣藥正在調整新的產業布局。”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說。廣藥是廣東的醫藥龍頭企業,連續多年蟬聯國家工信部頒布的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排行榜冠軍,2015年銷售收入高達750億元。但這家國內醫藥巨頭,并不安于躺在功勞簿上坐吃山空。面對醫藥產業的技術發展新趨勢,大象也要起舞。
李楚源介紹,廣藥是全國最大的中成藥生產基地,旗下還擁有王老吉等眾多中華老字號品牌。由于在中醫藥產品和醫藥商業體量上的傳統優勢,廣藥過去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大南藥、大健康、大商業三大板塊。近年來,廣藥開始通過國際合作、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瞄準了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診斷試劑等高技術含量的新市場,在研發投入和創新合作動作頻頻。
廣藥先后宣布投資50億元進軍醫療產業,設立1億元的大南藥滾動創新基金,出資1.5億元參與設立廣州中以生物產業投資基金引進以色列創新生物醫藥項目。去年以來,廣藥又先后與鑫駒集團、西門子、美時醫療等國內外醫療器械巨頭簽約,共建醫學診斷中心并引進先進醫療器械進行本土化研發、生產和銷售。
“我們要加快推動新藥研發、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品結構從普藥為主向高附加值的創新藥物轉變,同時瞄準專利即將到期的國際創新藥物,進行‘搶仿’和‘首仿’。”在李楚源看來,廣藥集團如果要想實現銷售收入翻一番,進入世界500強的“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必須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和科技體制創新的力度,變身為創新驅動型企業。
2012年,廣藥聘請諾貝爾獎得主、“偉哥”之父弗里德•穆拉德擔任廣藥研究總院首任院長,并邀請其技術團隊一并加盟。在其指導下,廣藥率先推出首個國產“偉哥”仿制藥——白云山金戈。上市頭一年,金戈的市場零售額就突破7億元,實際銷售數量甚至超過了原研藥,一舉打破了外資企業在國內抗ED類藥物市場的壟斷。
嘗到甜頭的廣藥集團,進一步加快了高端人才的引進。2014年廣藥宣布引進的“原創1.1類靶向個性化抗腫瘤藥物開發及產業化創新團隊”成功入選廣東省第四批創新團隊,獲得2000萬元政府資助。2016年,廣藥又成功聘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博士擔任廣藥集團醫療器械研究院院長,加速高端醫療器械板塊的布局。
2014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榜單上,廣藥集團旗下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參與申報的《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就曾榮獲二等獎,是廣東省中醫藥領域唯一獲獎項目。而截至目前,廣藥集團正在研發的一類新藥已經達到11個。
類似廣藥這樣的廣東老牌藥企還有很多。今年1月公布的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麗珠、華潤三九等老牌藥企和華大基因等新興企業均有參與完成的項目獲獎。其中麗珠獨立申報的《原創新藥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今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位列中國醫藥50強的麗珠,此前已有參芪扶正注射液和艾普拉唑先后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艾普拉唑系列創新藥物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還曾獲批廣東省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財政安排)4000萬元。
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珠江人才計劃”團隊……幾乎每一家廣東明星醫藥企業的成功,都閃現著高端人才的身影。科研資金和人才聚集,正推動著廣東醫藥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溢出效應帶動產業上下游不斷裂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廣東,醫藥健康產業正在悄然發生類似核裂變的創新現象:一家創新企業成功之后,往往會通過創辦孵化器、人才溢出等方式,主動或被動地派生出更多的創新企業。而這種創新的“裂變”,有時候給產業帶來的巨大變化也絲毫不比核彈遜色。
“新一輪生命科學的發展給業界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金域檢驗董事長兼CEO梁耀銘說。總部在廣州的金域檢驗,是國內最大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去年,金域檢驗宣布將以“檢驗+”的發展理念跨界融合形成更廣泛的檢驗檢測平臺。同時,公司還打造了相關產業投資基金與企業孵化器,以向上下游產業擴展。
O2O上門體檢平臺“GO健康”是金域檢驗孵化的首個項目,主要通過手機APP等移動醫療平臺,為普通消費者提供護士上門抽血體檢服務。去年正式上線以來,Go健康的服務已經覆蓋10個城市,產品不僅有常規的體檢,還有100多種針對熬夜、吸煙等高風險人群的專項體檢套餐組合。
“GO健康在各大城市的擴展,只需要負責招募兼職護士和市場推廣,護士采集完的血液樣本可以直接交給金域在附近的冷鏈物流人員。”GO健康創始人陳遲說,金域檢驗在全國有近650個物流點及醫療冷鏈物流,覆蓋全國90%人口所在的區域,這樣的“靠山”讓GO健康的起點很高,業務擴張也更為容易。
梁耀銘說,金域過去做的是服務醫院等機構的B2B業務,要進入新興的B2C市場服務個體消費者,扶持GO健康等創業公司是更有性價比的做法。而通過“孵化+創投+加速器”模式,培育扶持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可以讓金域核心的檢驗業務更快地與臨床研究、上游設備及耗材、健康管理咨詢等更多領域業務對接上,“最終將變成基于檢驗而形成的大健康生態圈”。
“敞開平臺最大好處是技術的整合。”連續幾個周末,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都在各地“打飛的”看項目。和金域一樣,達安基因也早早構建起“創新鏈—企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機制,運用自身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龍頭地位及資源,為許多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提供成長土壤。截至目前,達安基因培育投資了140多個項目,3個項目登陸新三板,2個項目已上市,10個進入Pre-IPO階段(準備上市)。
其實,即便不是主動孵化,僅僅是明星企業本身的人才和技術溢出效應,就已足夠孕育出更多的新興企業。
今年拿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新秀”深圳普門科技,其創始人、董事長劉先成就曾在深圳的醫療器械領頭羊邁瑞醫療工作了15年,先后擔任過邁瑞常務副總裁和美國分公司總裁。2008年創辦普門科技后,成功推出國內首臺光子創面治療儀,不僅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還成功銷往中東、南美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成為又一家領跑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談到為何放棄待遇優厚的高管職位從頭開始創業,劉先成這樣答道:“想做一些給人類健康帶來有價值的東西,也希望更能實現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