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建成30個油茶等木本油料生產重點縣。日前對油茶生產基地進行了探訪——種植產業前景廣闊,短期困難擋不住投資熱情。
5月19日,記者來到宿松縣龍成山油茶種植示范基地,但見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不時有白鷺、山雞棲落其間。
作為宿松縣招商引資的龍頭企業,安徽龍成集團開墾了這片荒山。2013年該集團流轉上萬畝土地種植油茶,現在萬畝油茶已經成林。未來幾年,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建成年產萬噸的茶油加工廠,打造航母級油茶產業基地。
“油茶渾身都是寶,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油茶身價倍增,茶籽由四五元一斤漲到八元一斤。 ”龍成集團董事長吳伍兵介紹,種植油茶經濟效益可觀,按一棵樹出5斤茶籽算,一畝地種100棵樹就能產出500斤茶籽,直接經濟收入可達4000元。
基地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將大部分油茶園反包給農戶管理,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 “農民除每畝100元的土地流轉費外,在基地上班還有工資,承包油茶管理有委托管理費,管理得好,超產部分還有70%分成。 ”吳伍兵說。
宿松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松友介紹,油茶經濟效益顯著,通過培育改造的油茶林,穩產后畝產茶油可達30公斤,油茶樹掛果期長達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產業前景十分廣闊。同時油茶屬于常綠樹種,耐干旱瘠薄,適生范圍廣,生態效益顯著。
“前期投入大,是油茶種植的第一道門坎。”時建國在宿松縣長鋪鎮承包了300畝荒地種植油茶,他告訴記者,“包括土地流轉、開荒整地、購買種苗、施肥、人工工資等,平均每畝地前期投入超過萬元,基地日常管護每年還要投入五六萬元。 ”
“油茶樹耐貧瘠,利用荒山荒坡推廣栽培油茶,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保護生態環境。但是必須突破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土地流轉困難的問題。 ”省林業廳木本油料辦主任徐建敏介紹,油茶屬多年生木本植物,造林后四五年才能掛果,七八年進入盛產期。為解決油茶投資大回報慢的壓力,各地因地制宜,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在油茶林中套種景觀樹,養雞、養羊,利用蓄水塘養魚,吸引游客垂釣觀光,發展休閑農業,以“短”養“長”,取得良好效果。經過5年來堅持不懈地建設,我省已初步形成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兩大油茶產業集群,去年新增油茶種植面積近20萬畝,完成低產低效林改造11.9萬畝,今年將繼續新增油茶20萬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