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規合一”,這個今年海南最火熱的詞匯,像強勁的海風吹遍了瓊州大地,呼喚大特區振奮精神,再次站上改革創新的時代潮頭。
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將海南列為全國唯一的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這項工作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但自2015年3月“多規合一”正式啟動以來,全省上下同心勠力,用短短半年在劃定生態紅線、明確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規劃布局基礎設施“五網”、謀劃一批重點項目、初步構建統一的規劃信息平臺、推進體制政策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全省上下一條心 重點攻堅深入推進“多規合一”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指出,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大膽探索,積極作為,發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
黨中央的指示,指明了海南“多規合一”改革的方向。2015年7月,省委六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重點攻堅加快發展的決定》,把“多規合一”改革放在重點領域改革攻堅的第一個。全會明確指出,深入實施“多規合一”改革,有利于在突破行政壁壘和地方利益的藩籬、創新體制機制上形成示范;有利于在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上形成示范;有利于在破除法律法規障礙、確立總體規劃法律地位上形成示范;有利于樹立和落實全省“一盤棋”理念上形成示范,是落實中央改革試點要求,構建山清水秀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生活空間的根本保障,必須舉全省之力加快推進。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多規合一”進展情況密切關注,多次聽取相關匯報,并對推進“多規合一”工作作出指示。8月17日,羅保銘在《關于我省“多規合一”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上批示指出,省域“多規合一”是中央賦予海南的重大改革試點任務,意義大,責任大,沒有退路。省委深改小組和省委全會對這項改革做出了明確部署,“多規合一”領導小組和各部門抓得很緊,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市縣、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全局意識,堅決打破行政壁壘,摒棄部門利益,在修訂、完善總規中不放松“三年打違攻堅”工作,不放松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規違法行為的打擊、管治,把全省一盤棋規劃真正從理念變成行動、變成實效。通過規劃的完善、依法依規管控,助推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先后主持召開了5次省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2次《海南省總體規劃》研討會等,安排部署相關工作。8月19日,劉賜貴在全省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全省上下都要進一步認識這一重大改革的重大意義,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定和省委六屆八次全會精神上來,認真落實羅保銘書記批示精神,進一步做好工作,扎實有效推進,確保圓滿完成好中央賦予的改革試點任務,為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加快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勁動力。
省委、省政府嚴格遵循中央對改革試點的要求,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指導,堅持以生態立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打造旅游特區為主線,堅持把海南島作為一個整體來組織編制和實施規劃,強化空間管控。除領導小組會議和研討會外,先后召開了15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會議,分別召開了省人大、省政協征求意見會以及1次全省電視電話會議。此外,還召開了多次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題會及各規劃編制組協調會、市縣對接會等,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完成32項專題研究,完成了《海南省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
在這個過程中,海南堅持敞開大門搞規劃,創新規劃編制管理,初步取得了一些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經驗。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下好改革“一盤棋”聯動推進試點 加快“五個改變”
海南把推進改革試點的“第一招”,對準了工作機制的創新,堅持把我省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規劃,大膽改革過去規劃編制工作機制,推行“五改”,形成了上下聯動、橫向互動、共同推進的機制。
一是改變過去由政府職能部門主導編制規劃的做法,成立權威、高效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各位副省長、相關廳局一把手為成員的省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由副省長擔任主任的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工作需要成立了綜合協調組、發展戰略組、生態環保組、功能產業組、基礎設施組、空間協調組、信息平臺組和改革研究組等八個工作小組分頭同步推進,分別牽頭研究劃定生態紅線、合理布局產業園區、限定城鎮開發增長邊界等。
二是改變過去省與市縣編制規劃不協調的做法,實行同一框架下省與市縣聯動。省域 “多規合一”工作主要是通過編制《海南省總體規劃》,落實全省“一盤棋”的理念和要求,形成引領全省發展建設的一張藍圖,對各部門、各市縣規劃起到指導、管控、約束作用,但不取代、不替代各部門各市縣規劃。市縣“多規合一”主要是全面落實《海南省總體規劃》,結合本地實際,落實具體化的規劃目標、任務。
三是改變過去規劃地方編、中央部門審核的做法,實行省部合作共同推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專程拜訪中央深改辦、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多個國家部委局,就我省“多規合一”工作進行溝通對接,并與這些國家部委建立了規劃編制的合作協商機制,定期溝通,全程指導,重點解決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和矛盾協調等問題,提高了規劃編制效率和可操作性。
四是改變過去軍隊與地方規劃自成體系的做法,實現軍地雙方協調推進。為全面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省軍區負責人也列為省“多規全一”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建立了軍地“多規合一”的協調機制,積極協調解決部隊與地方之間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等。省軍區牽頭駐瓊軍警單位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形成推進“多規合一”、整治違法建筑、海岸帶保護等工作共識,積極參與并全力支持配合省政府工作。
五是改變過去規劃編完再落實的做法,實行邊編制邊整改。省政府組織開展了整治違法建筑三年專項行動、海岸帶專項檢查、城鄉臟亂差治理、江河湖庫水污染專項治理等,針對編制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做到邊規劃、邊治理、邊推進。截至今年8月22日,全省共拆除違法建筑約378萬平方米,占違建存量的25%,扼制了新增違建野蠻生長的勢頭。通過組織對2013年5月1日后違規違法開發海岸帶清理,叫停違法、拆除和處罰93起,發出整改通知書230份,拆除違法建筑64800平方米,有力打擊了違法占用開發海岸帶的行為。海口市全面開展 “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活動,環境衛生臟亂差、交通秩序混亂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變。
陸海統籌“一張圖” 合理布局“三個空間”促協調發展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我省改變過去只看陸地的思路,著眼于統籌考慮3.54萬平方公里陸地和2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無論是在產業布局、生態保護,還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謀劃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的“一張圖”。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提出了海南未來發展的“一點兩區三地”的戰略定位:“一點” ,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兩區”,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改革創新試驗區;“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島海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國家熱帶特色產業基地、南海資源開發服務及海上救援基地。提出到2020年,全省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均GDP達60000元以上,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旅游島;到2030年,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國先進行列,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并保持全國最優水平,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
在空間管控上,我省按照“構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三個空間的要求,合理確定了山海相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比例,保障發展的生產空間,并明確了開發強度和城市發展空間的邊界。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設用地總量為3571.4平方公里,占海南島面積的10.5%,到2030年建設用地總量為3699.4平方公里,占海南島面積的10.9%,與2013年9.8%的現狀相比適度增長,體現了不盲目擴張城市,集約、高效、宜居、適度發展的理念。
保護環境“一把尺” 強化生態指標約束劃定“三條線”
針對現有各類規劃存在的空間規劃矛盾突出、生態本底遭到侵蝕等突出問題,我省按照“嚴守生態底線”的思路,確定了生態保護和資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標,強化生態環境指標約束,劃定“三條線”,做到保護生態環境“一把尺”,并落實到規劃中。
一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定全省陸域生態紅線面積達11535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33.6%,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總面積達3021.1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面積12.7%。
二是劃定資源消耗上線。全省耕地保有量1077萬畝,約占全省陸域總面積的21.2%,永久基本農田保有量940萬畝,約占全省陸域總面積的18.5%;全省林地保有量3165萬畝,約占全省陸域總面積的62.2%;全省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60%以上,自然岸段保有量達到40%以上。
三是劃定環境質量底線。提出到2020年、2030年,確保全省空氣質量水平不降低,逐步消除城市水體劣Ⅴ類、Ⅴ類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95%以上。用剛性規劃嚴格劃定生態紅線、守住環境底線和資源上限,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真正成為牢不可破的底線、無法逾越的紅線和帶電的“高壓線”。
資源配置“一體化” 統籌集中優化開發建設空間布局
針對各市縣發展中存在的功能空間布局散亂、同質化發展日趨嚴重的問題,我省在“多規合一”中注重強化功能園區產業綜合管控,實行統籌集中優化,做到資源配置“一體化”,從而調整優化全省開發建設空間布局,統籌謀劃各類發展要素,合理配置資源,相對集中重點發展優勢產業、重點產業園區、重點城鎮區域、重大基礎設施。
一是相對集中重點發展的產業。全省重點發展旅游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健康產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現代物流業、油氣開發及產業鏈、生物制藥業、低碳制造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教育、文化、體育產業等優先發展的十二大產業。
二是全省統籌集中布局省級以上產業園區。規劃布局了旅游產業園區、高新技術及信息產業園區、臨空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健康教育園區等六類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全省重點發展產業園區27個,通過明確園區“四至”范圍、控制面積、產業目錄、投資強度和產業貢獻等,制定園區產值、稅收分配政策,鼓勵和引導各市縣的招商項目按產業類型向省級重點產業園區集聚,避免遍地開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此外,確定了木蘭灣、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等一批發展預留園區。
三是全省統籌優化布局重點基礎設施。全省統籌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路網、電網、氣網、水網和光網等“五網”基礎設施互連互通。在保護好國家秘密的前提下,推進與部隊“五網”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共用,借助“多規合一”工作確保軍地雙方“五網”基礎設施的相互銜接和互聯互通。
在“多規合一”的推動下,結合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落實三沙發展總體規劃、落實國際旅游島政策,我省謀劃、生成了3萬億元左右投資規模的儲備項目。今年7月底中央出臺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債券政策后,我省以省為單位迅速向中央申報了五大類、100個建設債券項目,總投資額達2978億元。與此同時,我省規范招商項目標準,由過去廣泛招商改為選商,先后舉辦了央企戰略合作洽談會、貴陽專場招商活動、北京互聯網產業招商和重點產業招商,累計簽約123個項目,協議投資金額2790億元,相當于2014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70%以上。
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不利形勢下,由于推動了一批重大項目和投資,全省經濟企穩向上。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6%,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扭轉了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負增長的局面,增速逐月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