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茶產業行動方案,在堅持名優綠茶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大宗綠茶、工夫紅茶等茶類,豐富本地市場茶類品種,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在彭州市寶山村召開了成都市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座談會。座談會結束后,相關專家對寶山紅茶茶樣進行了審評和品鑒。
據介紹,紅茶加工工藝流程為:萎凋-揉捻(切)-發酵-干燥,本試驗在揉捻工序上和傳統做法一樣,只是分別在萎凋、發酵、干燥上有所變化。本次試驗設計6個處理,根據茶葉生產時節分三批進行加工試驗。實驗記錄每次加工采茶時間、鮮葉投入量和成茶量、加工各流程所用時間、人工等;邀請省、市茶葉專家進行評審,評出最佳工藝流程,為大眾奉上一盞最純正的清茶。
茶葉是寶山特色經濟作物之一,全村茶園面積超千畝。在唐朝時,中國茶道奠基人、“茶圣”——陸羽,曾在所著茶學專著《茶經》中贊譽彭州茶:“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寶山紅茶園地處于海拔1100米的梯田上,陽光、空氣濕度適宜、降水豐沛,優良的氣候和土壤環境造就了龍門寶山紅茶葉極佳的口感。